设置

第213章 定海神针苏泽

熊猫书库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点这里听书

  赵贞吉的问题很直接,明初的这套制度,也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的选择。

  增设吏员,那这些吏员也是要吃饭的。

  这钱到底谁出,才是最重要的问题。

  在大明县衙中,典史是有俸禄的。

  但是典史外,无论是书手还是衙役,他们都是没有固定俸禄的。

  有的地方官员会想办法从县衙的库房中支出一笔开支作为俸禄,有的地方官干脆就不发钱,任由这些书吏衙役“自筹”。

  如果不解决这些新吏员的待遇问题,他们同样会成为盘剥百姓的胥吏。

  苏泽说道:“俸禄由户部出,名位由吏部给。”

  赵贞吉凝视苏泽,接着问道:

  “你有几分把握。”

  赵贞吉终于知道,为什么苏泽要登门拜访了。

  《请刊乡试答卷明正视听并肃典制疏》只是个引子,苏泽真正要办的,其实是吏科试的事情。

  要进行更进一步的对内改革,就需要能将政令执行到最基层的官僚队伍。

  苏泽希望能在读书人最多的顺天府地区试点,招募一批新的吏员充入官府,这样才能开展更基层的改革。

  除此之外,这也是苏泽的一次尝试。

  吏科试涉及到三个部门,吏部要给员额,和典史一样承认这些新吏员的编制。

  户部要给拨款预算,给这些吏员俸禄。

  而礼部要组织考试,对通过考试的吏员进行培训,让他们熟悉官府的政务。

  如今朝廷中,能够集合三个部通力协作的,也就只有拥有系统的苏泽了。

  给吏部、户部和礼部找个事情做,也能给三位阁老们“找点事情做”。

  有了具体的事情做,也不会天天想着内斗了。

  苏泽说道:“下官只能说尽力而为。”

  “你上个奏疏,内阁议一下,你师相那边你去过了吗?”

  苏泽立刻说道:

  “师相那边下官还没去,下官想还是先和您通个气。”

  听到苏泽这么说,赵贞吉摸着胡子,心情似乎好了一些。

  紧接着他说道:

  “你和三娘子已经成婚了,现在是不是改口了?”

  苏泽愣一下,还是有点不情愿的喊道:

  “叔祖。”

  赵贞吉浅浅的应了一下,苏泽深深的怀疑,赵贞吉是不是想要占高拱的便宜?

  吏科试的事情事关用人大计,苏泽只是和赵贞吉达成了简单共识。

  如果要推动这件事,苏泽还要说服高拱和张居正才行。

  送走苏泽,赵贞吉忍不住想,什么时候开始,苏泽成了朝堂的定海神针了?

  次日,赵贞吉早早来到内阁,接着通政使杨思忠带着苏泽的奏疏来到内阁。

  “杨大人,苏子霖的奏疏可送来了?”

  杨思忠早有准备,从最上面拿起一份奏疏,将苏泽的奏疏交给了赵贞吉。

  赵贞吉又看了一遍奏疏,确认和苏泽昨日给自己看的副本一样。

  他首先提起笔写下了赞同的票拟意见。

  写完后,赵贞吉看了一眼张居正的位置。

  这件事上他还是有些看不上张居正的。

  当年自己的弟弟,和自己一同考过了贡试,为了避嫌弟弟放弃了殿试,在官场上传为佳话。

  阁臣家的子弟科举,为了防止瓜田李下,在职期间让自家子弟放弃科举的也有不少。

  可偏偏张居正的儿子参加顺天府乡试,还考中了解元。

  虽然赵贞吉也相信申时行不会在这件事上作弊,但是后人又要如何评价这件事?

  赵贞吉想着,高拱迈步走入了内阁。

  赵贞吉拿着苏泽的奏疏递给高拱,看完了奏疏的题目,高拱大概也就明白了苏泽要奏请什么了。

  翻开一看,内容和自己猜想的相差无几。

  高拱内心有些纠结。

  根据张四维的汇报,高拱派人摸清了情况,这次哭庙的事件,确实是自己的门徒,户部郎中丁靖轩的策划。

  作为宦海沉浮几十年的人,高拱很快就明白了丁靖轩的企图。

  可是明白归明白,这一次顺天府乡试,确实是一次攻击张居正的大好机会。

  在这件事上,高拱一派已经占据了主动权。

  进可以继续弹劾,掀起朝议,就算不能让张居正罢官,也可以打击张居正在皇帝心中和士林中的声望。

  静可以坐观其变,看张居正如何应对。

  但是苏泽这份奏疏,是让高拱放弃这次机会。

  高拱拿着奏疏回到座位上,仔细思考了一会儿,最后还是写下了赞同的意见。

  我高肃卿不屑于用这种手段!

  高拱就是不喜欢这些阴谋诡计,要不然他也不会在隆庆皇帝刚继位的时候就被徐阶算计罢官。

  要战胜张居正,就要在公务上将他压倒,而不是用构陷的方法来打倒政敌。

  高拱是经历过嘉靖朝后期激烈的政治斗争的,见识过严嵩父子如何使用权术,前首辅徐阶也是此道高手。

  但是高拱的傲气还是让他不愿意用这些手段。

  也正如苏泽所说的,将答卷刊登出来,士林自有公论。

  皇帝亲自主持复试,那结果自然能服众。

  要是张居正真的伙同弟子,给自家儿子科举作弊,那陛下一下子就能看穿。

  反之张居正如果没有作弊,那高拱也不屑于构陷他。

  最后抵达内阁的,是首辅李春芳。

  李阁老前几天的时候就有不祥预感,本就想要使出告病大法,却因为东胜卫战事不得不主持大局。

  可没想到刚刚处理完了北疆的事情,就赶上了这趟哭庙风波。

  张居正请假后,李春芳不得不接过了他处理的政务,才做了两天就不堪重负。

  李春芳并不长于吏才,平日里看张居正整日坐在那里处理公务,李春芳没想到户部的公务竟然如此繁重。

  所以看完了苏泽的奏疏,李春芳立刻票拟赞同,然后中书舍人送入宫中。

  隆庆皇帝对这份奏疏自然御批通过,苏泽的奏疏发往六科,这场风波暂时被压制住了。

  得到了皇帝的圣旨,苏泽立刻行动起来,从礼部要来了这次顺天府乡试的答卷,将二十名官生的卷子排版,刊登在十月十七日的增刊上。

  《顺天府乡试汇编》出版后,迅速脱销。

  京师读书人看完了张敬修的文章,也承认他的水平确实不错,士林的争议也少了很多。

  紧接着,皇帝宣布在十月十九日,亲自主持顺天府乡试的复试。

  二十名官生准举人全部参加,由皇帝亲自出题,翰林官员当场批改,当日就公布了复试的结果。

  二十名官生的学识文章都能达到举人标准,皇帝认定本次乡试没有弊案,《乐府新报》也将皇帝的判定刊登在头版上。

  至此,这场哭庙的事件告一段落。

  张府。

  张居正看着年轻的儿子张敬修,抬起眉毛问道:“你要放弃科举?”

  张敬修拱手说道:“是的,父亲。”

  张居正看向儿子问道:

  “你不顾我的禁令,参加这次顺天府乡试,现在考中解元,又要放弃科举?”

  张敬修看向父亲。

  面对张居正这个强势的父亲,张敬修一直都小心翼翼的。

  他是长子,下面还有弟弟,从小就被教育,要做家族的表率。

  所以无论是读书还是其他事情,张敬修都付出了比别人更大的努力。

  而这一次,张敬修也是思考已久的。

  读书科举,是家族和父亲加给自己的担子,张敬修参加顺天府乡试,就是为了证明自己,满足父亲和家族的期待。

  可没想到自己这次掀起的风波,差点连累父亲。

  张敬修迎上父亲的目光说道:

  “父亲,我想要去登莱,去市舶司海务教习所看看。”

  市舶司海务教习所?

  张居正想起了这个机构,这是苏泽请求设立的学校,专门培养航海和海军人才的学校。

  “你要出海?”

  对于儿子的选择,张居正有些不理解。

  张敬修说道:

  “父亲,读书科举做官,儿子是永远赶不上您了。”

  张居正沉默了一下,大明至今没有出过父子阁老。

  严世蕃虽然称为小阁老,但是他并没有入阁。

  张敬修说的没错,能成为阁老,不是光读书就可以的,能力机遇都不可或缺,每一个阁老的入阁道路都是不可复制的,这不是书读得好就可以的。

  如果读书好就能入阁,那岂不是每一届状元都能入阁?

  实际上大明状元阁老反而不多。

  张敬修说道:

  “儿子读《乐府新报》,见到报纸上说海波万里,我大明之外还有万国林立,所以儿子想要去看看。”

  张居正沉默了一下,他素来治家严谨,对长子有很大的期待。

  张敬修一路读书,也没有辜负张居正的期待,如今十七岁就中了举人。

  但是见到儿子能站在自己面前,将他的想法说出来,而不是和以前那样唯唯诺诺,张居正又觉得心中宽慰了许多。

  “你要去,就去吧。”

  “你是举人,市舶司海务教习所可以直接录取,如果三年不成,你就返回荆州老家侍奉祖父吧。”

  张敬修连忙跪下来向父亲叩头,就返回房间打点包裹去了。

  等儿子走后,张居正在鲸油灯下,看着一张纸条。

  户部浙江清吏司郎中丁靖轩,国子监生丁靖海。

  看着两个名字,张居正眼中露出光芒。

  胆敢算计阁老,那就要做好被阁老报复的准备。

  十月二十一日,中旬休沐后,苏泽踏入东宫。

  左庶子已经有自己的独立公房了,不用和其他东宫讲官挤在同一件公房里。

  而且东宫的公房刚刚翻新装修过,据说是太子自掏腰包的。

  对于这件事,百官都称赞太子尊师重道,言官也很识趣的没有扫兴。

  詹事府的差事其实相当的轻松,上衙的时候大家就是安静的读书备课。

  不过今天苏泽刚刚到衙,一名熟人就踏入了他的公房。

  “云襄(黄骥字)兄?”

  黄骥比上次见面又瘦了一些,不过精气神还是不错的,而且比起刚入詹事府时候的阴郁,现在执掌太史局的黄骥明显开朗了很多。

  “子霖兄,我是来向太子辞行的,见你也在詹事府,所以也顺道来一下。”

  “辞行?”

  黄骥说道:

  “四海测验已经准备完毕了,太史局已经派出队伍,勘验前元测验的星图日晷,我明日也要启程前往南京了。”

  “去南京?”

  黄骥说道:

  “陛下御批在神烈山附近建造天文台,子霖兄所设计的反射望远镜已经安置完毕,我准备过去看看。”

  “神烈山?”

  苏泽疑惑的看向黄骥,自己也是南直隶人,怎么没听说过南京有这座山。

  黄骥说道:

  “就是紫金山,世宗皇帝改的名。”

  “哦哦哦。”

  苏泽恍然大悟,没想到最后还是紫金山天文台,这难道是历史线的自动收束?

  苏泽对黄骥还是有些不舍的,叮嘱他用胖鸽子联系后,黄骥又掏出两本书。

  “这份是子霖兄所授的《微积分术》,我已经编好,营造学社那边请子霖兄多担待着。”

  “这本《几何学》是给市舶司海务教习所编写的教材,我还没来得及勘误,请子霖兄斧正后交给朝廷。”

  临近分别,苏泽更有点不舍了,他叮嘱黄骥注意身体,就让黄骥去给小胖钧道别去了。

  不一会儿,东宫内传出哭声,等苏泽踏入明伦堂后,就见到朱翊钧不舍的拉着黄骥。

  黄骥也感动到流泪,师生道别半天后,小胖钧又拿出一堆私藏的珍宝要赏赐黄骥,都被黄骥拒绝。

  等到黄骥离开后,小胖钧闷闷不乐的坐着,对着苏泽说道:

  “苏师傅,黄师傅都去南京了,可孤还是不能离开东宫。”

  苏泽看了一眼小胖钧,他深度怀疑刚刚朱翊钧哭,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不过苏泽也不敢擅自领着小胖钧乱跑,明代言官可是盯着很紧的,而且万一出什么幺蛾子,苏泽也担待不起,谁让隆庆皇帝就这么一个儿子。

  苏泽安慰了一会儿,朱翊钧平复下来,他掏出一份信件说道:

  “舅舅来信了,他说澎湖的气候非常适合种植甘蔗,他已经殖拓了大量土地。”

  “这么快?”

  苏泽也没想到,李文全的动作竟然这么快。

  要知道现在的澎湖可不是宝岛,而是荆棘密布的热带岛屿,这也是大明为什么任由荒废的原因。

  朱翊钧嘿嘿一笑说道:

  “澎湖种植园能进展这么顺利,可都是孤的功劳!”

  苏泽笑着说道:

  “那臣就听一听殿下的妙方了。”

  朱翊钧低声说道:

  “苏师傅,您不是说过浪白澳的佛郎机人吗?”

  请:m.llskw.org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