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第二百七十八章 消灭闲

熊猫书库    秦人的悠闲生活
🔊点这里听书

  叔孙通知道自己的心思被小公子看穿了,也不觉得意外,而是道:“桌上这几卷书帮老夫交给伏生老先生。”

  “是。”

  翌日,礼早早睡醒,在敬业渠边打了水,先给自己洗漱之后,将一壶水放在炉子上煮着,等老夫子醒来之后就随时有热水用。

  做完这些,公子礼背着书袋子往潼关走去。

  天才刚亮,就有县民赶着牛也向南面的田地走去。

  “小公子,这是去读书?”

  闻言,礼停下脚步道:“是呀。”

  “小公子坐牛车上,去潼关我顺路。”

  “多谢”

  言罢,礼就坐在牛车上,也可省一些脚力。

  渭南几乎每年都会有变化,今年又多了一些房子,依旧新修了几条村道,又多修了一两条沟渠。

  早晨的露水让地面湿漉漉的,闻到饼香的时候,就说明距离潼关很近了。

  礼在路边买了一张饼果腹,与这位拉着牛车的县民分别。

  冬至休沐到现在已有一个多月了,过了一个冬至月的休沐,今天才开学,因此今天的潼关城下很热闹。

  路上往来的学子们很多,这些学子都穿着各式各样的衣裳。

  礼走在人群中正吃着饼,见到了一个熟悉的人。

  这个人就是当初兄长一起读书的刘肥。

  “刘肥?”

  听到话语,刘肥回身看去,道:“礼?”

  “许久不见了?”

  “嗯,我们都一个月没见了。”

  刘肥比自己年长三岁,他已入太学府读书,往后不是成为支教夫子,就要参加考试成为官吏。

  在礼看来刘肥一定是一个很有前途的人,此人十分好学,而且学得很快,太学府的夫子常有称赞。

  别人或许不知,但礼能够接触到太学府的夫子们,就能知道夫子们的评价。

  两人走过人群,进入潼关城门,礼往城墙上看了看,见到了正在值守的李左车,李左车一如既往,总是会在正确的时辰出现在他该值守的位置上。

  刘肥提着他的书袋子,又看了看周遭的人道:“今年的潼关似乎人更多了。”

  “是啊,更拥挤了。”礼走在人群中,稍有蹙眉不太喜欢这种拥挤的街道。

  正如刘肥所言,过了冬至就是新的一年,每年过了新年后,潼关城的人就会更多。

  当初,才到关中的刘肥处处有些陌生,还有些不适应。

  现如今,刘肥已完全适应了关中生活。

  当两人一起来到太学府,这里已有许多学子了。

  按照如今潼关的规矩,年幼的学子需要在城内的书舍读书,只有满足考试之后,择优选用学子进入太学府。

  太学府的学子都是各个书舍中精挑细选的。

  礼轻易就进入了太学府,一场考试就足够了,对他而言那些题很容易。

  谁让自己接受的都是最好的夫子,礼在心中暗叹,若进不了太学府,才是羞愧难当。

  刘肥一来到太学府就被喊去干活,太学府开课的第一天没有讲课,而是开始打扫。

  所有人都在忙,而王馀走来道:“小公子。”

  “王夫子。”

  “小公子随我来。”

  礼跟着王馀来到了一间屋内,桌上已放了一些干果零嘴,还有一壶热水与一些书卷。

  “我不用这些的。”

  王馀道:“我们也不敢让小公子做那些事。”

  礼不想为难对方,又道:“我去见见郡守。”

  “好。”

  每当太学府最忙的时候,就是让夫子们最为难的时候,给他们的都知道自己的身份,并且凡事都会有顾忌。

  这种时候去郡守府坐一坐更好。

  而当初,兄长也常去郡守府,礼也跟着就熟悉了。

  郡守府依旧是老样子,礼走入其中与这里的文吏与守卫打招呼。

  司马欣正在与一个县令谈着话,交代之后才看向小公子。

  礼道:“我来这里坐坐,不用在意。”

  司马欣重新坐下来,吩咐道:“给小公子倒水。”

  礼对小吏道:“我只喝热水。”

  小吏笑着点头。

  这位小公子不饮酒,不喝凉水,不仅如此而且还喜爱干净。

  礼接过小吏拿来的热水,便拿起一旁的文书看了起来,看看近来潼关正在应付什么事。

  今年丞相府没有休沐,各地的郡守县令自然也不敢休沐,关中是如此,其他地方就不得而知了,该是会宽松许多的。

  “可有大公子的书信?”

  “没有。”礼摇着头道:“兄长正在打乌桓王呢,也不知道何时能拿下乌桓王的首级。”

  午时,刚结束值守的李左车回来了,就听到了小公子的话。

  他们秦人总是如此,打仗喜砍人首级,这种癖好真的很不好。

  而且就连小公子也被影响。

  想起了小公子当初的话语,小公子会帮助自己去打仗。

  李左车一想到这么干净的小公子身上挂着一个个的首级,怎么想都觉得不舒服。

  司马欣又道:“去年冬至动兵攻打乌桓王了,如今该有结果了。”

  礼又道:“东胡乌桓所部并不富裕,林胡王就是一个山里的部族长,能战的壮年不过千人,还不如我们的一个县。”

  在小公子口中而言,东胡很弱小。

  李左车递交了今天的文书,道:“这是今天要轮值的将领。”

  司马欣看了名册之后,盖上了印信道:“好了。”

  李左车收回文书,道:“末将这就去安排。”

  礼端着一碗热水喝着,看着李左车离开。

  司马欣拿出一卷书,笑道:“这是楚地送来的消息。”

  礼拿过文书,好奇道:“什么消息?”

  “公子看了便知。”

  礼拿过文书仔细看着,文书上所记录的是楚地记录,有一部分楚国旧贵族南迁去了武陵,改了姓氏。

  而屈原的屈氏族人就此散了,他们分家之后去了各地,还有一部分去了湘南,更有一部分去了齐地。

  屈原的后人依旧在,但他的族人从此改名换姓之后,去了各地生活。

  楚国亡了,项梁死了之后,楚国的复国精神也不再有了。

  而项梁死后的影响依旧在蔓延,已开始向以前的楚国旧贵族子弟们蔓延。

  半月后,北方的战报终于送到了。

  起初当秦军去攻打乌桓王时,乌桓王几次要投效大秦,愿为秦军守边。

  但蒙恬大将军否决此事,在皇帝的应允下,蒙恬大将军命章邯带着三万兵马去攻打乌桓。

  而乌桓所部五万兵马御敌。

  这一仗也就打了十天不到,秦军用计谋诱杀了乌桓王三万人,在白狼山全歼乌桓所部。

  有关蒙恬的战争都是赶尽杀绝的,就像是蒙恬在贺兰山北面的万人坑,至今还有狼群在徘徊,因那里有挖不完的尸骨。

  白狼山一战之后,林胡王往东面的夫馀国方向而逃。

  此战秦军扫平了东胡,并且沿着长城防线抵达了燕长城。

  乌桓王是一个反复的人,当秦军战胜头曼单于后,乌桓王拥护秦军。

  但当冒顿残余灭了东胡王庭之后,身为东胡王庭仅剩下来的乌桓王当即抛弃了秦军,转而投效冒顿。

  这十余年间,要不是秦军对冒顿有所防备,早就去灭了乌桓王。

  蒙恬本就是一个残忍的将军,贺兰山的万人坑在前,乌桓王敢如此反复,与寻死无异。

  当秦军腾出手来,并且有了东进之意,乌桓就亡了。

  这场胜利对关中人们的生活没什么影响,只能说战场太远,眼前的田地要抓紧开垦。

  正值今年的农礼,人们正在祭祀,渭南的人们将一碗碗的粮食放在了当年公子扶苏所住的小屋前,这也是每年潼关最忙碌的时候,李左车需要带着兵马维护人们的秩序。

  本意上,丞相府是希望各县的县令别让人们这么做。

  但依旧拦不住人们的心意。

  陈平正在为御史府巡视各县,他也见到了这一幕,这里的人们是很简单的,谁让他们吃饱饭,他们就忠心谁。

  陈平每每看到这样的景象,都会觉得公子扶苏就是下一个皇帝。

  战争是胜利了,但人们没有闲心在意这场胜利对他们的生活有何影响,既然都胜利了,且自家人都在,那就很好了。

  现在各县的县民们都在为了今年的生计忙碌,家家户户带着自家的家人,一起去了田地里。

  在一片片的田地中,一户人家的所有家人都要参与到耕种中。

  各县有作坊的都停工,各县有书舍的也停了教书。

  人们将劳动力都用在了田地里。

  一户户人家在田地里从早晨一直忙到了夜里,各家才陆续回去。

  天刚亮时去天地,而后披星戴月的回家。

  关中各县经过几次整改与搬迁之后,人们要耕种的田地更多了,生活也比以往繁忙了不少,各家要是有多的田地,也能多养活一两口人,这样一来人口也就多了。

  今年关中的粮价到了七钱一斗,这几乎是最好的粮价了。

  关中的粮食交易并不多,毕竟拥有粮食最多的人是皇帝。

  因连年丰收,谁也不知这些年咸阳的粮仓有多少粮食,这就是秦庭维护粮价最大的底气。

  今年的这场耕种十分热闹,咸阳城包括各县都是空巷,因这场耕种各县当即就解决了丞相府当初说过的闲汉问题。

  哪里还有闲汉,即便是有,也被各县的县令抓了起来,不去劳动就会被县官鞭笞。

  县官们只能用更严酷的规矩治理闲汉,因有一个叫陈平的御史正在巡视各县。

  闲汉被消灭之后,就连各县的治安都好到了一种不可思议的地步。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