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图返回邺城,并快马向前线传达信息后,袁绍也开始从黄河流域撤军。
孙策略作追击,孙贲也率水师战舰自黄河入海口而来,进驻高唐津。
而北岸,袁绍留袁谭、逢纪断后。
孙策乘船抵近北岸观察,见袁谭、逢纪与北撤的青州豪强联军约有两万余,依托平原城立寨。
营寨坚固,平原又是大城。
何况已经与袁绍达成停战默契,再出兵进围平原的话,会耽误青州内部的统一。
平原有驰道向西北而行,穿过安平国、巨鹿郡直抵常山国真定,与太行山东部的南北驰道相交于真定。
所以袁绍不可能放弃平原,丢失平原,意味着清水河以南的广袤区域都将无险可守,只能退守广宗界桥。
中原水系复杂,沼泽烂地到处都是,不能行船也不能修路。
河北也差不多,看着是广袤平原,可烂地不少。
大概黄河改道、泛滥几次,成为黄泛区,泥沙沉淀整体抬高地势后,才能让那些沼泽烂地消失。
而如今,越是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就越依赖河流漕运,或驰道。
孙策很想渡河试探性进攻,如果今年不能乘势拿下平原城,那等袁绍这口气缓过来,再想拿平原可就千难万难。
他在船上伫望北方,对身边孙贲感慨说:“如今回军掠定青州易如反掌,所为难者唯有平原一城而已。”
孙贲略思索,劝说:“今渡河破平原,袁绍进退失据,若为公孙瓒所破,公孙瓒兼有幽冀,必发兵来讨平原。若大将军、大司马救援迟缓,我军危矣。”
真当河北大姓破罐破摔集体投了公孙瓒,那己方根本守不住平原。投入兵力越多,就越被动。
与其这样自惹麻烦,还不如老实分兵掠地,先稳定青州。
孙策闻言后依旧说:“若就此放弃,我怕来日心生懊悔。”
可如果强行攻打平原,催生出一个河北霸主,那可能连懊悔的机会都没有了。
孙策收敛情绪,对孙贲说:“回南岸。”
“喏。”
孙贲立刻转身对船头下令,座下这艘战舰扬帆,强劲北风吹刮,战舰向南加速离去。
孙策裹着斗篷,站在甲板上眺望北岸景物,心中怅然。
冀州没有水兵基础,可幽州有!
北方也就是黄河流域,常年是北风居多。
如果未来的河北霸主组建一支两万人规模的水师大舰队,与对方决战时,青州方面在风向方面处于劣势的概率很大。
心中直觉告诉他,现在就不该顾忌青州方面的得失,就该追上去,拖住袁绍的主力,让公孙瓒打穿冀州。
最好与公孙瓒合军,一举消灭袁绍。
这样一来,不管朝中吕布、赵基,还是公孙瓒、自己或者刘备,都将失去最大的那股掣肘力量。
谁都怕内部、麾下士人被袁绍策动,弄死袁绍,士人凝聚力被打散,自然就好收拾了。
人不该为眼前的利益所左右…孙策心中思索着,身体在船上向南岸靠近,而他的身躯承载着心绪,也抵近南岸青州大地。
平原国境内驰道北端,出国境后进入冀州渤海郡修县,并在这里分叉。一条通向西北真定,一条通向勃海南皮。
通向的南皮的道路只能算是官道,规模远不如驰道。
至于勃海郡北边,虽然也有道路通向幽州涿郡,可许多河流汇入海河,形成的沼泽烂地很多。
因此也就冬季降雪之后,沼泽烂地封冻,大小十几条向东北方向汇聚的河流也封冻后,公孙瓒才能不受限制行军。
否则这些烂地能把他气死,再要么依托滹沱河、清水河的漕运。以前的公孙瓒就是这么用兵的,可他杀刘虞后,与幽州豪强失和。
现在夏季不敢单独出兵离开易京、易水流域的军屯区,只有等到冬季,以粮食做筹码,吸引汉胡豪强武装组成联军后,公孙瓒才敢离开大本营。
否则单独南下,易京被袭击,或者易水军屯区被破坏,那公孙瓒就难受了。
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公孙瓒冬季用兵,自然是为了扬长避短,才显得迫不得已。
袁绍很清楚公孙瓒的优势与劣势,所以去年就不给公孙瓒野战消耗异己力量的机会。
贸然进行决战,现在被消耗的幽州兵,多是为了吃粮食而来的人,公孙瓒本部很难受损。
消耗这类外围幽州兵没有什么意义,消耗得多了,反而彼此血仇积累,会让更多的幽州人依附于公孙瓒,会强化公孙瓒的本源核心力量。
毕竟,这只是公孙瓒拿粮食雇佣来的廉价武装。
要找机会打公孙瓒的核心力量,只要狠狠一拳,公孙瓒就算逃回去,也很难维持易水军屯,也吓不住幽州汉胡首领,军事威望号召力进一步削弱,那公孙瓒就完了。
修县西北十几里处,吴桥。
袁绍大军撤到这里后休整,一方面观望平原局势变化,孙策敢渡河来打平原,那就全军南下,百里路程不算什么,足以给孙策一个大惊喜。
以河北的骑兵优势,自能封锁主力大军的消息。
而驻屯吴桥,也是在等赵基、公孙瓒的消息。
他不怕孙策渡河袭击平原,就怕赵基乘机出兵,在常山国、中山国、赵国捣乱。
赵基在这些地区有本地籍贯的军队,也就等于有了本地人的支持;张燕也距离不远,赵基出动,张燕肯定凑热闹,能把冀州西部搅的乱七八糟。
放任不管,会对军心造成很大的干扰。
若赵基出兵常山,那袁绍只能先去迎击赵基,因为赵基搅乱西部郡国后能直接威胁到邺城。
就这样,赵基担忧袁绍袭击自己,袁绍也担心赵基袭击。
直到大雪封路,太行八陉暂时堵塞后,双方才释然,转身去干其他事情。
至于赵基与郭图谈笑风生签订的两年停战协议…不会真有人相信这东西吧?
郭图走的时候,从赵基这里连个像样的人质都没带走,这种不平等的停战协议,怎么可能对双方拥有约束力?
何况在赵基一方看来,郭图来的时候也没有携带额外的人质,拿俘虏的袁熙、高干当人质,显然是废物利用,也是缺乏诚意的体现。
好在脆弱的停战协议在大雪封路之下,变得坚韧、可信起来。
驻屯修县吴桥的袁绍,确认孙策退回南岸后,也就率大军向南皮进发;同时分出沮授为别部,进驻安平国信都,以作为侧翼战场的支撑。
如果勃海方面的战争不顺利,袁绍也能与公孙瓒相持,并等待后续的支援。
去年时,袁绍只能放弃河间,主力据守信都,与公孙瓒相持,放任公孙瓒分兵攻击勃海。
今年袁绍吃掉了许多曹操旧部、青州豪强联军,也没有与赵基、孙策爆发消耗战。
所以袁绍兵力充沛,更不缺可以消耗的精兵,就改变了去年的保守战术,亲自督大军入驻勃海。
公孙瓒敢来,就放曹仁、夏侯渊这些人去消耗公孙瓒。
如果公孙瓒敢放弃勃海去打信都,企图破开前往邺城的通道…那么袁绍将督兵北上,直捣易京。
因此公孙瓒今年没得选,只能与袁绍相持于勃海。
公孙瓒无法承受丢失易京的风险,易京内有着数百万石粮食。
如果袁绍拿到了,袁绍立刻就能膨胀起来,而公孙瓒纠集起来的幽州汉胡联军也会因粮食丢失而溃散,甚至反戈转投袁绍麾下。
所以今年冬季的河北战争,主动权已经不在公孙瓒,而在于袁绍。
他选择勃海,那公孙瓒只能来勃海。
打不打野战,也看袁绍是否有这方面的战略需求。
否则据城而守,公孙瓒不可能,也没有那个威望迫使汉胡联军进行强攻。
别说强行命令汉胡联军攻坚,就是命令这些人去开挖冻土,这些人也不怎么乐意,保准敷衍了事。
没有了赵基、孙策这类年轻人的干扰,战争主动权立刻就被袁绍牢牢抓住。
请:m.llskw.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