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第五百二十一章 、苦差事

熊猫书库    复山河
🔊点这里听书

  “盟主,永宁小儿死了,天下局势大变。

  朝廷内部为了空出来的皇位,少不了一场龙争虎斗,短时间内应该顾不上我们。

  难得遇上这种天赐良机,我们也该行动起来啦!”

  逐鹿王开门见山的说道。

  能够当老大,没人愿意当小弟。

  永宁之死,只是一个契机。

  本质上是他们这些反王,不想屈居人下。

  论起在义军中的资历来说,他们这些反王纵横天下的时候,高运良这位闯王还在边军中给朝廷卖命。

  这才短短两三年时间,高运良就带着一群逃兵成为义军盟主,他们自然不会服气。

  前面大家联手,那是迫于朝廷的压力,不得不抱团取暖。

  夺取关中之后,义军联盟的内部矛盾,就逐渐开始增加。

  后续横扫中原,联盟就有分崩离析的迹象。

  只是考虑到大虞朝依旧实力雄厚,单干容易被逐个击破,这才让联盟维系了下来。

  此刻大虞内部出现问题,压在他们身上的重担,一下子卸了下来,分家的念头再次占据上风。

  终归是在江湖上混过的,大家都是好面子的人,谁也不想背负分裂义军联盟的罪名。

  “确实应该行动起来,不知诸位兄弟可有计划?”

  高运良缓缓问道。

  明知道这些人的想法,他还是选择了装糊涂。

  义军联盟存续一天,他就能当一天天下义军的盟主。

  这个位置,可不光是一个虚名,还附带着对人才的吸引。

  在担任盟主期间,前来投奔他的各路人马,几乎是其他几路义军的总和。

  相较于当初联盟刚建立时,他麾下的势力增长了十倍有余。

  按照这种局面持续下去,其他各路义军,早晚都会被他吞并。

  大家急着想要分家,也是看到了这一点。

  “盟主,襄阳是天下有数的大城,想要攻破绝非易事。

  我等百万义军,长期在城下耗着,也不是一个办法。

  为了减小后勤压力,还是分兵四面出击的好。

  趁着从朝廷注意力不在我们身上,先行夺取汉中、德安、武昌、庐州等地区,把义军势力扩散到天下各地。”

  一旁的太平王顺势回答道。

  从地名上就可以看出来,从西向东的一众州府均有分布。

  名义上是分兵,实际上就是分家。

  离开了义军联盟后,具体怎么打,那都是他们自己说了算。

  主要是北方疲敝,不然大家的选择空间,还会更大。

  “哦!”

  “分兵四面出击,倒也是一个办法。

  不过东线一带,乃是辽东军和勤王大军的主战场,我们此时过去容易引火烧身。

  如果真要是分兵多线出击,最好还是攻略蜀地和湖广。

  两地均是天下粮仓,随便拿下其中一地,义军的粮草都不用愁了。

  诸位兄弟,觉得怎么样?”

  高运良顺势把问题抛了回去。

  从众人的眼神中,他看了出来,分家在所难免。

  不过同样是分家,具体怎么分,那也是有讲究的。

  与其闹的不欢而散,不如和平分手,留下一份香火情。

  此时抛出计划,主要是为了借助联盟的力量,替他完成自己的战略目标。

  北方没法立足,那就只能去南边。

  按照麾下谋士的建议,欲夺取天下,必先建立稳固的大后方。

  义军已经控制了关中,倘若再拿下蜀地,那就是强秦之势。

  不过要做到这一步,光他自身的实力不够,还要借助各路义军的力量。

  如果运气好的话,能够在夺取蜀地的同时,再拿下湖广那就更稳了。

  “盟主,蜀地地势险要,恐怕没那么好打。

  如果被险关阻路,浪费了最佳时机,那可就麻烦大了。

  不如集中力量,夺取湖广地区。”

  杀生王笑着说道。

  对高运良的谋划,他心知肚明。

  不过计划再好,那也要能够实现才行。

  相比入蜀路上的险关,眼前的襄阳城,都只能算普通水准。

  集中百万义军,连续进攻一个多月,都没有拿下襄阳。

  凭什么在短时间内,就能够夺取蜀地!

  与其冒险死磕蜀地,不如集中力量杀入湖广。

  同样是天下粮仓,对义军来说,占据哪儿都一样。

  至于夺取天下,受限于自身的实力,杀生王暂时还没那么远大的目标。

  “盟主,杀生王说的不错,眼下还不是入蜀的时机。

  事实上,绕过襄阳进攻湖广,本身就充满了风险。

  为了确保不被敌人切断后路,我们最少要留下二十万大军,防备襄阳城中的守军。”

  威武王一脸严肃的说道。

  哪怕是结义兄弟,大家也有各自的算盘。

  关中地区大部分被高运良控制,再让他夺取了蜀地,大家就不用混了。

  “嗯!”

  “既然两位仁兄都这么说,那么就分工好了。

  愿意进攻湖广的,那就伺机进攻湖广地区。

  想要入蜀的,就和我调头去打汉中。

  如果两地都不想去,准备北上夺取山西,本王也不会拦着。

  但丑话说在前头,无论选择向哪儿进军,都必须控制好其中的度,不能影响到朝廷内部的自相残杀!”

  高运良冷漠的回应道。

  从众人的态度上,他已经看了出来,知道这帮家伙不会安分。

  强逼着大家出兵,大概率事倍功半,没准什么时候还会遭到背刺。

  与其搞得举世皆敌,不如大大方方的给一众反王松绑,任由他们自由发挥,换取义军联盟的存续。

  哪怕各奔东西后,他只是名义上的盟主,无法约束各路反王,那也比没有的强。

  保住了这盟主的位置,未来那支反王发生意外,他还能顺势接收一部分遗产。

  倘若谋划成功,还有机会顺势收编各路义军。

  现在大家不服气,主要是相互之间的实力差距,还不够悬殊。

  让一众反王觉得,只要再努力一下,就能赶上来。

  倘若复制了强秦之势,展示出了夺取天下的能力,情况瞬间就会发生逆转。

  乱世之中,强者为尊。

  只要自身足够强,一切皆有可能。

  徐州,城门楼子上。

  俯视了一眼城外忙着安营扎寨的敌军,李三七缓缓放下了望远镜。

  “施家还真是看得起老子,自身的烂摊子都没收拾完,居然集结了这么多军队过来进攻徐州城。”

  叛军来的速度,比预料中更快一些。

  原本以为永宁帝之死,会影响施家的行军速度,万万没想到敌人直接找个替身冒充永宁帝。

  皇帝既然没死,那自然不用考虑丧事,大军也可以正常行动。

  “总兵大人,施家倒行逆施,已经是秋后的蚂蚱。

  再不努力蹦跶,他们就没机会蹦跶了。”

  曹子睿当即嘲讽道。

  相较于上一次防守徐州城,现在他是毫无压力。

  一方面是守城官兵数量增加,另一方面则是大运河已经疏通,徐州府在水路上直接连通着南京。

  后方的战略物资,能够源源不断的送过来。

  汉水侯率领的勤王大军主力,也在向徐州一线逼近。

  等到主力大军抵达,双方的攻守之势,就会发生逆转。

  相较于威名赫赫的汉水侯,施家那帮人根本没有与之匹配的战绩。

  辽东骑兵再怎么精锐,可总兵力也就两万多人,剩下的都是步兵。

  放在数十万军队的大战中,两万骑兵想要发挥决定性作用,对将领的军事指挥能力要求非常高。

  何况勤王大军也不是没有骑兵,数量固然要少上一些,但在武器装备上占据着明显优势。

  纵使正面对决,辽东骑兵也要先穿过枪林弹雨,才有机会近身肉搏。

  “哈哈…”

  “曹兄说的不错,叛军确实要努力蹦跶!”

  李三七笑着回应道。

  眼前这一幕,可不是单纯为了鄙视敌军,更多还是演给守城士兵们看的。

  将是兵的胆,将领们表现的越是胸有成竹,士兵们就越安心。

  他带过来的那一镇精锐,官兵都是身经百战的主,倒是不担心敌军数量多。

  在南洋的时候,以少胜多是常态。

  刚抵达徐州,又打的五万叛军,差点儿全军覆没。

  官兵们的胆气早就打了出来,不会因为敌人兵多将广,就动摇自己获胜的信念。

  可其他守军不一样,没有经历过苦战,抗压能力非常有限。

  听到叛军主力杀来,许多人都慌了,需要将领们安抚军心。

  “李兄,侯爷的援兵,什么时候能抵达徐州啊?”

  刘从寒关心的问道。

  同样是朝廷任命的总兵,他的地位明显要低上一筹。

  不过这些都是小问题,李三七在军中的地位是打出来的,只要立下的战功足够大,他也可以拥有。

  相比身份地位上的差距,他更关心援兵什么时候抵达。

  勤王大军晚来一天,他们就要在战场上和敌军多苦战一天。

  李三七是汉水侯嫡系,损失再多的兵力,都能够获得补充。

  曹子睿是降将,麾下兵力严重超编,折损一些还能令朝廷更放心。

  何况人家是地头蛇,背后有江北世家的影子。

  唯独他这个总兵最虚,虽然被朝廷立为了榜样,但架不住朝中无人。

  跟着过来的一万大军,就是他的全部本钱。

  倘若在战场上损兵折将,兵倒是可以自己招,但武器装备就不知道该找谁补充了。

  历史上许多威名赫赫的军队,最后消失在历史长河中,都是源于后勤上出了问题。

  “刘老弟,你就放宽心好了。

  该出现的时候,勤王大军自然会出现。

  以侯爷对战机的把控,有什么好担心的。”

  李三七敷衍的回答道。

  援兵什么时候抵达,李牧并没有给出具体时间,只是让死守徐州城。

  考虑到自家侯爷用兵的神出鬼没,他也没有多问。

  搞不好最后决战地点,都不一定在徐州。

  倘若援兵迟迟不过来,那么徐州一线就要硬抗敌军的兵锋。

  作为守军,少不了损兵折将。

  这些动摇军心的话,他肯定不能说出来。

  “李兄说笑了,侯爷用兵如神,末将自然不会担心。

  只是太过关心战事,才多此一言。”

  刘从寒无奈的回答道。

  质疑李牧的军事指挥能力,那就是自取其辱。

  无论是军中,还是朝中,都对李牧有近乎盲从的信任。

  哪怕最近十年,李牧都没有亲自指挥过一次战斗,也无损其名将的声望。

  这种威望,不是单纯靠打胜仗能够获得的,而是重塑了大虞军队的作战体系。

  随着李牧的旧部,分散在各地执掌大权后,虞军的作战理念被推倒重置了一遍。

  偏偏这次军事改革,还通过一系列的战斗,证明了其优越性。

  辽东大营。

  “汉水侯率领的部队,现在到了什么位置?”

  施靖风开口询问道。

  死磕徐州,打通南下通道,成了辽东军唯一的生路。

  在这条道路上,最大的绊脚石就是李牧率领的勤王大军。

  不解决这支敌军,他们的南下战略,就是空中楼阁。

  “丞相,汉水侯所部乘船已经进入扬州府,预计五天后就能抵达徐州。

  哪怕敌人放慢速度,留给我们的攻城时间,也不会超过七天。”

  施靖林一板一眼的回答道。

  遇上不同的敌人,要用不同的打法。

  这一次对上的是李牧,大家知道普通的阴谋诡计发挥不了作用,辽东军诸将都明智的没有乱出主意,直接准备和敌人结寨打呆仗。

  连带着施家高层,在进行战略部署的时候,也变得严谨起来。

  “七天时间太短了!”

  “想要拿下徐州城,没有半个月时间,很难如愿。

  诸位将军,可有人愿意率部前去拦截敌军,迟滞敌人的行军的速度?”

  施靖风开口询问道。

  无论在哪个时代,阻击战都是标准的苦差事。

  相较于主战场,即便阻击成功,获得的功劳也不大,承担的风险却是拉满。

  “大哥,李牧那贼子的部队,同其他虞军不一样。

  一般的部队,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

  真想要阻击敌军,怕是只有对运河下手。

  如果能够找几艘大船,凿沉在河道中央,想来应该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

  施靖明当即谏言道。

  吃一堑,长一智。

  上一次徐州之败,他也吸取了教训,正等着戴罪立功。

  不过阻击李牧所部,他还是没有底气。

  宁愿把自己冥思苦想的主意贡献出来,也不准备去挑战地狱模式。

  毕竟,水路堵住了,敌人还可以走陆路。

  半个月攻破徐州城,那是理想状态。

  战事一旦陷入僵持,阻击敌军的日期,也会被动跟着延长。

  双方一共就这么点儿距离,敌军就算陆地上行军,也要不了多长时间。

  到时候免不了,要和敌军打上一仗。

  凭借有限的兵力,阻击十倍敌军,带兵的还是当世名将,这仗根本没法打。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