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的专号征订工作从11月上旬就开始了,发酵了大半个月的时间,在国内文学界和读者群体掀起了阵阵热议。
截至征订结束,一张张征订单从各地反馈到《收获》杂志社,仅用了不到2个月时间,这在出版社或杂志社的征订当中已经算是非常高的效率了。
李小琳看看最后汇总的数字,喜不自胜。
85.16万份!
《收获》杂志社的征订工作面向的是全国的各大书店、二渠道以及邮局所代表的个人读者,在《收获》历年的征订工作中,正刊订阅是重中之重。
巅峰时期,《收获》的正刊征订量超过20万份。
这20万份代表的不是全部销量,而是20万个最忠实的读者(单位)。
陆遥的《人生》在82年出版时火遍全国,征订量也不过12万册,这些年累计销量早已破了百万册。
所以杂志或是单行本的实际销量,往往是征订量的两倍,甚至是数倍之多。
但即便是20万份的征订量,也已经是明日黄花了,这些年来国内文学杂志的销量一降再降,《收获》也不例外,曾经单期百万份的销量,如今只剩下个零头。
此次的专号竟然一举收获85.16万份的征订量,这如何能让李小琳不惊喜呢?
「朝阳的号召力真是非同凡响啊!」她看着汇总来的征订数据,眉眼间尽是喜色。
「是啊,‘林百万’的名号不是白叫的!」
程永新也忍不住发出了一声感慨。
「照这个征订量,销量恐怕要200万起步吧?」
他说着话,却警见了李小琳的脸上闪过了度之色,便问道:「小琳姐,怎么了?」
「咱们专号的销量越多,书出版以后的销量可就越少了。」
闻言,程永新愣了一下,却也明白这么个道理,只是林朝阳都已经答应了杂志发表,
肯定就已经做好了这个准备,他不理解李小琳怎么会突然提起这件事。
不等他多问,李小琳转头跟同为副主编的肖元敏低声商量了一阵,最后做出了一个决定。
将每期专号总印数控制在100万份整,为之后的出版让路。
她的决定让编辑部的人都感到有些意外,但大家想想,即便是100万份,对于现在的《收获》也已经是个可望不可及的数字了,更何况这次的专号还是6期。
算上正刊的出版,这相当于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收获》每月都要出刊一次,从双月刊变成了月刊。
远在燕京的林朝阳接到李小琳的电话,先是意外,又随即表示了感谢。
虽然他不差这点销量,也不差这点钱,但人家毕竟也是好意。
谈到出版的问题时,李小琳的意思是现在国内文学界盗版横行,发表和出版的时间也不能间隔的太久,否则就是给盗版留市场。
林朝阳想了想便给人文社打了个电话。
接到林朝阳的电话,祝昌盛眉飞色舞。
他前些天还在为林朝阳新书的权被《收获》给拿去了而感到郁闷,没想到才几天的功夫,林朝阳竟然决定将新书的出版交给他们人文社。
这当真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接到林朝阳的电话后,他拉着人文社现任总编兼《当代》主编程早春便跑到了林朝阳家,详细的商议了出版事宜,才欢天喜地的离开。
12月15日,冬日清晨的阳光被雾霾所遮挡,天空看起来阴沉沉的,冷风吹过,在新华书店门前排着队的热心读者们不由得打了个寒颤。
大雪之后,燕京夜晚的气温已经在零下5度,白天的气温也只是在零度律徊。
不过天气再冷,也没办法阻挡这些读者们的热情。
进入九十年代,燕大周围多了很多书店,93年万圣书园开业、95年风入松开业、97年国林风开业,这些都是燕大附近较为知名的学术书店,老板也都是海淀附近几所大学的教授或毕业生。
但要说最受燕大学子们欢迎的,还是屹立在海淀大街上几十年的新华书店。
一来是因为这里离燕大较近,从燕大南门出来,穿过老虎洞拐个弯就到了。
二来是因为这里社科、文史类读物多,相较于那些专营学术读物的书店在受众上明显更广。
陈佳勇一早和王长江约好了在学校南门见面,两人见面的时候他正啃着从食堂买来的包子。
「灌一肚子风,你小心等会儿肚子疼。」
王长江提醒了他一句,陈佳勇却没当回事,两人一路往新华书店走去。
陈佳勇是今年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一等奖获得者,因此被保送进了燕大中文系,他也是新概念作文大赛历史上最幸运的一批获奖者。
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有七位一等奖获得者被燕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名校破格录取。
此事在国内文化界和教育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在那之后,各大名校为了避免争议,逐步收紧了要求,直到几届之后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奖项只能起到高考加分的作用。
王长江则是正常考入燕大中文系的。
两人来到新华书店门口,看着门口的长队,王长江不禁惊讶,「这么多人啊?」
他们都是八零后,买书排队这种事只在小时候听说过。
新华书店八点开门,这会儿离开门还有不到20分钟,两人见陆续还有读者加入队伍,
赶忙先排上队再说。
「我记得小学五年级那年,赶上林朝阳的《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出版。
我爸本来是负责送我上学的,结果他为了买书把我带到了书店门口排队,害得我迟到被老师罚站了20分钟。」
王长江看着前面的队伍,饶有兴致的说着往事。
「你接触林朝阳的作品那么早呢?」陈佳勇问。
「早什么呀?那天我爸买完《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回家就被我妈骂了一顿,书直接没收了。」
陈佳勇顿时忍俊不禁,「没收」这事当然是有说法的。
当年《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刚在国内出版的时候,就因为其中所涉及的艾滋、同性等问题被国内许多人视为洪水猛兽。
很多家长更是严防孩子看这种书,甚至还有人向教育部门请过愿,试图将这本书列为禁书。
这么多年过去了,《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在不少思想保守的人眼中,依旧是有些离经叛道的文学作品。
但实事求是的说,这部带给读者的正面意义要远大于负面的。
至少在陈佳勇读来,《达拉斯买家俱乐部》所带给他的更多的是感动和对生命的敬畏「不过后来我还是趁着暑假的时候,偷偷读了这部。
可惜那时候太小了,读着感觉太没意思了,比《西游记》差远了。」
王长江说到这里问陈佳勇,「你最早看林朝阳的书是哪本?」
陈佳勇脱口而出,「是《梵高之死》。」
「《梵高之死》?太早了吧?《梵高之死》出版的时候我们还没上小学呢。」
「又不是出版了立刻就看到的。我是中学读的,正好那年暑假我妈给我报了美术班。
那个美术老师还做艺考培训,有一个班全是美术生。
我印象特别深刻,那个班里有个女生,长发披肩,皮肤特别白———”」
陈佳勇回忆着回忆着,往事就变了味道,王长江挖苦他:「没看出来啊,你小子挺早熟!」
两人说话的功夫,新华书店门口的队伍已经越来越长了。
距离八点还有几分钟,新华书店的门开了,人群一阵躁动。
四十多岁的营业员对此见怪不怪,她经历过七八十年代彻夜排队买书的奇景,从八十年代中期以后,这种排队买书的场景就已经消失了。
也只有林朝阳这种级别的作家新作面世,才能引来这么多读者的抢购潮,
新华书店开门之后,读者队伍中传来一阵骚动,但很快就平息了。
现在不是十几年前了,只有书店担心书卖不出去的份,压根不用担心买不到书。
准确的说不是「书」,而是「杂志」,可看着跟书没什么区别。
「嘿!这就是林朝阳的新书?」
排队着走入新华书店,王长江急忙忙的来到摆着新刊的书架前,不需要特意翻找,最新一期的《收获》专号就摆在上面。
他握住书脊,将杂志取下,第一反应是惊讶于专号的厚度。
「这是多少字啊?不应该直接出版吗?」
跟他的反应不一样,陈佳勇同样拿下了一本杂志,第一眼是放在了杂志封面上。
满地菊花映目,灿烂辉煌。
《天朝》。
第一眼看到书名,陈佳勇只感觉到一股霸气扑面而来。
他的阅读面在年轻人当中算是比较广的,对于很多经典文学作品都有涉猎,但还是第一次看到个性如此突出的书名。
「这书名—」
王长江凑过来,「这名字看起来可真霸气!」
陈佳勇不由自主的点了点头,确实够霸气,而且也很大胆,至少在他所看到的主流文学作品当中是极其少见的。
翻开杂志,略过版权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篇「编者的话」
「唐王朝是中华文明历史上最辉煌的阶段,疆域空前辽阔,极盛时东起日本海、南据安南、西抵咸海、北逾贝加尔湖。
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开放,包容并蓄,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和文明之一,故唐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作为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时代之一,其所留下的辉煌早已没在历史的沉沉烟雾之中。
有限史料所展示的错讹断裂且不必论,各类通俗演义作品,对唐帝国的描述也不尽准确,以至于盛唐的万丈光焰十不复一,令人不忍嗟叹。
这实在是中国历史的悲剧,也是中华文明的悲剧。
一个富有正义感与历史感的民族,不应忘记和丢弃奠定自己文明根基的伟大时代。
《天朝》一书起源于朝阳同志与朋友们的闲聊,可所有人却未曾想到,当年的一句戏言后朝阳同志竟以绝大的毅力与惊人的才华付诸了实践。
如不出意外,《天朝》一书应有洋洋六卷两百万言,将唐朝两百八十九年的历史苍劲雄浑的铺展开来。
这部堪称鸿篇巨著的作品,生动的还原了巨大的历史落差与戏剧性的帝国命运,再现了一个帝国一步步实现自己梦想的悲壮历程。
书中每一行每一页都充满着智慧方略、阳谋政治的风骨,奋发惕励、强势生存的精神,充满着来自中华文明时代的英雄风骨与本色灵魂。
陈佳勇阅读杂志读过很多「编者的话」,但这一期《收获》杂志的「编者的话」绝对是他所读过的当中最长的一篇。
但他读来却没有感到丝毫的长、赘述,反倒津津有味。
等他终于将「编者的话」读完,眼神落到最后的落款上,忍不住露出了惊讶的神色 巴金。
这篇「编者的话」竟然是巴金先生写的!
陈佳勇心中惊叹之余,不由得又对这部《天朝》多了几分期待。
「巴金对这部的评价有点高呦!」一旁的王长江这会儿也刚看完「编者的话」
对陈佳勇说了一句。
「是啊。」
陈佳勇此时没心思跟他聊天了,只想一睹《天朝》为快。
他不再翻看杂志内容,快步来到收款台排队付钱。
「你可真是个急性子!」
出了书店的门,王长江正调侃着陈佳勇,却不妨他小跑了起来。
「矣,你跑什么呀?」
「马上上课了!
陈佳勇跑出去几步,他的声音才传过来,王长江恍然,赶紧追上他的脚步。
涿州中学。
刚下了一趟语文课,于春来终于接到了《收获》的专号,他用手摸索着封面,眼中满是欣喜,这将是他未来一个月里最重要的精神粮食。
正打算翻开杂志尝尝「咸淡」,坐在隔壁办公桌的邓大姐又跟于春来提起了相亲的事「记着晚上的见面。」
于春来也闹不明白邓大姐为什么这么看好他,上回介绍相亲被他婉拒了之后竟然又锲而不舍的跟他提了第二次,而且还拿来的女方的照片。
看着照片上容貌清秀俊丽的女青年,于春来到了嘴边的拒绝被糊住了,今天就是双方约定见面的日子。
他心中暗暗的生出几分期待,等回过神来,正打算看看杂志,上课的铃声再次响起,
又得上课了。
真是片刻不得闲。
好不容易握到傍晚,到了半天的杂志一直也没腾出功夫看,邓大姐主动提出帮他盯着班里的晚自习,让于春来心中感激不已。
到宿舍换了身衣服,对着镜子照了照,想到女青年的长相,他没来由的有点心虚。
随即又振奋起来,跟自己打了打气,才出了门,见面地点约在了县城为数不多的西餐厅,他见到了照片上的女青年。
「你比照片上好看!」
于春来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冒出这么一句傻话来,说完这话他心里满是懊悔,没想到对面的裘乐却被他这话逗笑了。
「你这人还真是以貌取人。」
裘乐的话里带着挖苦的意味,偏偏眼中的笑意又让人觉得那么可亲。
于春来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只能尴尬的笑了笑。
落座点了菜,于春来的眼神放在裘乐的手边,刚才他没来之前她一直在看书。
仔细分辨了一下,他没想到裘乐看的竟然是这一期的《收获》专号,他本来尴尬的不知道要说些什么,这一下子找到了话题。
「你也喜欢《收获》?」
「还行吧,我是有什么看什么。」
「这一期是林朝阳的专号,我订阅的杂志今天也刚到,还没来得及看呢!」
说到这里,于春来的语气中透露出一丝遗憾。
「要不是跟我见面,你这会儿应该都已经看上书了吧?」裘乐幽幽的问了一句。
于春来再迟钝也意识到自己又说错话了,他连忙摆手,「没有没有,看书什么时候不能看。」
裘乐刚点了点头,就听他又问道:「你看了吗?讲的是什么内容?」
裘乐笑了起来,这笑有一半是气的,还有一半她也说不明白。
「讲唐朝历史的,我也刚开始看,主人公是李世民。上来先是倒叙,描写的是玄武门之变——」
《天朝》第一卷最开始的情节是玄武门之变,之后以倒叙的方式讲述了隋末的山河崩裂。
以寥寥几千字描写了隋炀帝杨广这个败家子是如何好大喜功的把开皇之治的大好局面败了个精光,再引出了李家父子的「创业故事」。
裘乐的声音很柔和,跟于春来在学校里听那些女老师讲课的声音完全不一样,让人耳朵痒痒的。
但慢慢的,他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她所讲述的情节上。
「我就看了这么多。」
讲了几分钟,裘乐就停了下来,
于春来听完觉得心痒难耐,「隋炀帝可真是个败家子啊!」
「不仅是个败家子,还是个疯子。一场倾尽全国之力、竭尽天下之财的战争才刚刚遭遇惨败,数干方将士刚刚捐躯沙场。
他竟然还能为了一已之私二征高丽,实在疯狂。」
「也不能说是疯狂。自西晋以来,中国政治一直都是门阀世族玩的游戏。
天下以智力相雄长,真正的政治智慧和政治力量只掌握在少数贵族手中,平民百姓们在这场游戏中连配角都算不上,只是养料和耗材。
所以这些上位者和平民百姓天然就有着阶级矛盾,才不会管老百姓的死活。
就像伟人所说的那样,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于春来才看了个开头,但结合自身的历史知识,他的见解却赢得了裘乐的欣赏。
见裘乐对这方面的历史似乎很感兴趣,于春来便借着的内容继续给她讲了起来。
「”.前面两次东征高丽的失败如果还有情可原,那第三次东征却足以把杨广钉在耻辱柱上。
大业十年,他终于率领好不容易才组织起来的大军兵临平壤城下。
此时的高丽表面上还在顽抗,实则早已精疲力竭了。之前两次大战固然拖垮了隋朝可同时也让小小的高丽元气尽丧。
面对卷土重来的隋朝水陆大军,高丽王高元惶惶不可终日,最后只好低头妥协,他向杨广献上降表。
你想象不到,杨广不假思索的就接受了高丽的请降,然后即刻传令班师回朝。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上说「大军三出,未能平贼,劳而无功,吾窃耻之」,连在宋辽之争中一向主和的文官司马光都‘窃耻之」,杨广这个皇帝当到这个份上也是独一份了!
这已经不能叫‘门户私计」了,简直就是拿天下大事当成小孩子过家家。」
于春来不愧是当老师的,只凭着《天朝》开头的不到两万字,便口若悬河做了半个多小时的「阅读理解」。
偏偏裘乐不仅没有反感,还被他这侃侃而谈的姿态所吸引。
吃完了饭,两人轧了快一个小时马路,于春来把裘乐送回了家,两人约定了下周再见面。
目送看裘乐的背影,于春来暗暗发誓,下次见面之前他一定要把《天朝》倒背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