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第155章 举人文位,实习官缺

熊猫书库    大周文圣
🔊点这里听书

  第155章举人文位,实习官缺!

  江南贡院。

  江行舟一袭青衫,率三百举子,步履从容地的踏入至公堂。

  檀香缭绕间,他轻拂衣袂,端坐于青玉团蒲之上。

  堂内,

  新科举子们屏息凝神,依照秋闱品级,次第入坐。

  织锦团蒲在青石地面上铺展如莲,

  三百名举子正襟危坐,殿内只闻得衣料摩挲的窸窣声。

  鎏金漏壶滴答作响,

  众人的目光皆凝望着刺史韦观澜手中那方象征文位的青玉笏板,等待刺史韦观澜授予举人文位。

  堂上一片肃静。

  刺史韦观澜、学政杜景琛居首,及江南道诸官分列两侧,朱袍玉带,肃然无声。

  “授江南道秋闱新科举子,举人文袍、文剑、文佩——!”

  韦观澜喝道。

  三百位衙役手捧檀木托盘,缓步入堂。

  唱名官每唤一名,举子便上前行礼,躬身从刺史大人的手中,接过象征功名的器物。

  那文袍乃素面青罗,苏绣暗纹,针脚细密如云。胸前背后缀「鹌鹑补子」,取“安居禄位”之意。

  此外,另有腰间配素银带,乌角簪束发,槐木笏执于手。

  另赐一袭日常澜衫,素雅清贵。

  文剑三尺,剑鞘乌木鎏银,剑身未出,已有浩然之气。

  此外,成为举子之后,宅门可立举人旗杆,高两丈,旌表功名,光耀门楣。

  “谢大人!”

  江行舟稳步上前,双手接过文袍、文剑、文佩,指尖微凉,心却滚烫。

  “谢刺史大人!谢学政大人!”

  三百举人齐齐躬身,声如洪钟,在至公堂内回荡。

  韦观澜目光如炬,扫视众新科举人,沉声道:

  “今日起,尔等便不再是寻常黎庶,而是大周官员!既食朝廷俸禄,当效命朝廷,上佐天子,下安黎民!”

  “举人年俸一千两!另有廪膳银、公车银、免役权、候补津贴等项。

  若善加经营,置办田产,足以安享优渥。”

  “然——”

  他声音陡然一沉,“既为朝廷命官,当以清廉为本,以勤勉为责。若贪赃枉法,国法森严,绝不姑息!”

  “谨遵大人教诲!”

  众新科举子们肃然拱手,声震屋瓦。

  谢栖鹤闻言,心头却是撇了撇嘴,不以为然。

  千两年俸,够做什么?

  仅是吃穿用度就花光了。

  举人修行,各色文宝、才气粮药、迎来送往的礼钱,一年下来,随随便便就几千两!

  没有门阀世家大族的财力底蕴,哪个举人可以不为那五斗米而折腰?

  “肃静!”

  韦观澜一声沉喝,堂内霎时落针可闻。

  “今日,本官请州文庙降下才气,助尔等突破举人文位!”

  他转身朝金陵文庙方向郑重一拜,朗声道:

  “举人者,当生文胆!”

  “然文胆之成,需历心中幻境的磨砺。世间文胆万千种,或如剑锋锐,或似海深沉,皆因天赋秉性而异。”

  “诸位入得心中幻境,当持本心,明己志,方能孕出独属己身的文胆!”

  话音方落——

  “轰!”

  金陵文庙骤然绽放万丈华光,积攒百年的浩瀚才气如江河决堤,化作三百道璀璨光柱直冲霄汉。

  那片光柱当空一转,似银河倾泻,挟天地之威贯入江南道至公堂!

  从众新科举子的头顶,才气灌入。

  霎时间,三百举人衣袍鼓荡,周身才气缭绕。

  江行舟将举人文袍文剑放在一旁,盘坐团蒲,脊背如松,等待文庙才气灌顶。

  闭目凝神间,他忽然想起这些日子在江南贡院藏书阁,查到的很多跟文位相关的渊源——

  说到举人文位。

  他发现,此大周世界的文位,其实远比科举制更古老,甚至在九品中正制之前便存在。

  先秦之时,诸子立说,百家争鸣。

  那时的圣人,不靠朝廷敕封,不需文庙灌顶,全凭自己苦修,胸中才气冲破桎梏。

  儒家谓之“明德”,道家称“坐忘”,墨家言“天志”.虽名目各异,终究是殊途同归,以才气自证圣道。

  ——那时候的文位,自然也并非统一叫童生、秀才、举子、进士、翰林学士、殿阁大学士、文宗大儒、半圣、亚圣、圣人.。

  诸子百家,各有传承!

  譬如入门级的童生文位,诸子百家最早便有“道童、书童、兵童、仆童..”等,截然不同的称呼。

  虽百家殊途,却同归一道——皆需以书卷养才气,以阅历筑道行。

  才气、道行愈厚,则文位自升。

  这条自修之道,从古至今,一直都存在至今依然可以自修成圣。

  然则——

  自修之道,如独行崎岖蜀道。

  十万人中,得一人已是侥幸。

  靠自身突破文位成功者,成材率极低,显然无法满足世人的需求。

  最终,诸子百家合流,开辟文道,统一道统。

  朝廷立文庙,聚天下才气。并授予文位,用文庙才气直接给文士灌顶。

  从此文士得享灌顶之利,突破文位,如履平地。

  当然了,因为文庙每年积累的才气有限,这文位突破的名额也并非无限供应,只能优先供给给拔尖者。

  江南道金陵府的文庙,每三年累积的才气进行才气灌顶,也就满足大约“三百名”新科举子突破自己文位。

  若是靠自修?

  怕是整个江南道十府,有这实力自行突破文位,估计顶多“三人”而已,比文庙灌顶少了百倍,这太难了。

  相比于科举文庙灌顶者,自修成材者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科举虽难,

  可一旦中举,便可以通过文庙灌顶,顺利晋升文位。

  科举中举文庙灌顶,这已经是当今大周圣朝,最快速、且成功率最高的晋升文位之法。

  如果放着这条大道不走,非要自修成圣.也没人拦着。

  江行舟仔细算过,自己青铜简牍积累才气、道行的速度。

  理论上,

  若从蒙生到、童生、秀才、举人,需要读大量的书籍来积累道行,总时间更是高达十年。

  从秀才到举人所需的道行,大概需要三年。

  而走科举之途,只需考中,便可借助文庙灌顶,在短短一年内,春闱破童生,夏闱跃秀才,秋闱登举人。

  一年突破三境文位,快若乘鸾!

  突然。

  “要来了!”

  江行舟衣袖无风自动,猛地睁眼,只见穹顶一道才气如瀑降下——

  瞬间。

  江行舟濛濛中进入心中幻境。

  轰然声中,灵台骤明。

  往昔种种,走马观花般,在幻境中浮现:

  从他出现在江阴薛国公府,蓦然苏醒狼毫蘸墨欲书写一篇旷世文章《阿房宫》失败。

  后在薛府私塾求学,与薛贵薛富兄弟,还有同是寒门的顾知勉等人同窗.后赴童生试,一篇《寻隐者不遇》文章出县,渐渐名声鹊起。

  到如今,短短一个春秋之间,

  不过春秋一度,竟已——从薛府蒙童而江阴童生,自江阴童生而江州秀才,终登江南乡试第一解元之位!

  幻境深处,灵台方寸,文光乍现,一枚紫色晶莹“春秋文胆”渐次凝实——

  文胆圆球,其上有春秋轮转之象,春雨、秋霜,犹如阴阳两仪!

  江行舟见状,不由眉峰微蹙。

  “春秋文胆?”

  为何自己会凝结出一枚春秋文胆?

  正因自己以令人震惊的速度——春破童生关,秋登解元位!

  方得此“春秋”文胆?

  这文胆之名,竟是天道对他破境之速的见证!

  江行舟缓缓睁眼,眸中尚残留着春秋轮转的虚影。

  他沉浸在心中幻境时,外界已经过去了数个时辰。

  却见,堂内的三百名新科举人已经凝结出了自己的文胆,正三五成群聚集在一处,低声探讨各自文胆玄机。

  江阴县的几位同乡举子,正聚在一处——韩玉圭、曹安、陆鸣、顾知勉,皆是与他一样从童生直取举人。

  “江兄,你的是什么文胆?”

  韩玉圭见江行舟睁开眼,不由连忙问道。

  “春秋文胆!”

  江行舟笑了笑,朝他们四人问道,“你们凝的是何文胆?”

  “江兄,我的文胆是一块金璧.倒是通透如金色玉盘一般,只是不知其中真意?”

  韩玉圭掌心浮现一枚虚化的莹白玉盘,也没弄明白凝结的这个文胆是何意思。

  “我的是争鸣文胆,犹如剑鸣!”

  陆鸣顿时笑道,腰间佩剑无风自鸣,显然是十分满意。

  “据说,文胆是自己的毕生际遇经历之精华,凝结而成并在成为举人一刻,彻底定型!

  从此以后,文士便要沿着自己‘文胆’这条路,勇猛精进,直至晋升圣道!”

  曹安淡淡道。

  “我的是白色寒砚文胆莫非是说我这寒门学子,当如一块寒砚般,经得起百般的研磨?”

  顾知勉懵逼了一下,露出苦笑。

  罢了!

  金科秋闱能够考中举人,他已经十分知足。

  以后考进士,纵然有百般磨难,熬个十年二十年,他也不操心。

  文庙金顶,才气光柱已经敛去,余晖映照贡院。

  刺史韦观澜在堂内,负手而立,紫袍玉带在晨光中流转着淡淡文气。

  他目光扫过堂下三百新科举人,见众人眸底文胆之光隐现,不由抚须微笑。

  “文胆二字,实乃天地为尔等量身而铸的道印,是毕生修行留下的痕迹!”

  刺史韦观澜声如金玉相击,忽然轻笑道:

  “文胆分为四品——白、青、金、紫。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