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第322章 两位兄台可是害苦了我

熊猫书库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点这里听书

  小胖钧说的事情,是上个月制酸工厂发生的爆炸。

  工业制碱法的出现,让矾油(硫酸)的需求大增,影响到了东宫的酱油工厂。

  于是朱翊钧发出悬赏,尝试人工制酸。

  一个名叫陶观的方士接了榜,给出了制造矾油的办法。

  这个陶观给出的方法,在玻璃瓶中点燃硝石和硫磺,再加水获得硫酸。

  但是这个方法同样也有问题,就是太容易爆炸了。

  硝石加硫酸,再加木炭就是火药了。

  上个月的时候,制酸工厂发生爆炸,万幸没有出人命,但是依然有两名工匠受伤。

  而整个制酸工厂也停工了半个月,造成了不小的经济损失。

  小胖钧又让陶观改进,但是陶观折腾了几天,都没有好的办法。

  于是小胖钧又求到了苏泽头上。

  苏泽思考了一下,还是反应容器的问题。

  玻璃能耐受强酸,但是容易爆炸,这才导致了这次的事故。

  既然这样,那在一个坚固的,不与强酸反应的容器里进行反应就行了。

  结果就呼之欲出了,如今大明能够大规模提取冶炼制造的金属,又不和硫酸盐酸反应的金属,就只有铅了。

  苏泽又请来了工部的匠人,制造出了反应的铅室,果然成功制作出了硫酸。

  听完了苏泽的办法,小胖钧被一堆化学名词搞得头疼,他又喊来了陶观来听课。

  陶观听完了苏泽的办法,顿时两眼放光,他看向苏泽问道:

  “苏翰林,您是怎么知道,铅不与矾油交泰的?”

  “交泰?”

  陶观说道:

  “丹书上所云,两物相合名曰交泰。”

  原来是化合的意思啊。

  苏泽一时之间,都不知道要从哪里开始。

  这要怎么解释,难道从化学反应开始吗?

  陶观看到苏泽面色有异,连忙说道:

  “在下冒昧了,世人都说苏翰林有不传天书,在下不应该打听这些事情的。”

  “天书?”

  小胖钧在一旁说道:

  “是啊是啊,民间都说苏师傅有天书,所以才能通博万物的。”

  苏泽笑了笑说道:

  “殿下也信这个?”

  小胖钧想了想说道:

  “孤本来是不信的,但是苏师傅能解决矾油的问题,孤差不多要信了。”

  苏泽说道:

  “哪里有什么天书,这一切不过是实学而已。”

  陶观惊道:“实学?实学还能穷究阴阳之理?”

  苏泽突然想到了什么,他看向陶观,听太子说过几次这个方士,他倒是个奇妙的人。

  陶观是按照家传道书学习的方术,但是他对于那些长生不老的仙丹没有兴趣,他想要研究的是点石成金之术。

  他成年以后,就耗尽家财,试图研究炼金术。

  结果是陶观几近破产,只能来到京师寻找生计。

  然后就揭了太子的榜文,解决了制酸的问题。

  苏泽思考起来,也许这个陶观,可以成为近代化学的奠基者。

  从炼金术到化学,有两步是最重要的。

  第一步是定量分析。

  原时空,法国科学家拉瓦锡研究燃烧,发现了氧气的存在,又通过定量分析推导出了两份氢气和一份氧气能化合成水。

  从此以后,数学成了化学研究的工具,有了定量研究,化学不再是神秘学而是有了科学的方法。

  第二步则是要统一化学的语言。

  任何一门学科需要发展,都需要交流。

  而能够进行交流的前提,就是“书同文”。

  现在大明的化学还处于“炼丹术”时代,而丹方中对于各种物质的描述都不一样。

  比如硫酸叫做矾油,绿矾,矾精,胆精,这些名字会让基本的交流没办法进行。

  原时空同样是拉瓦锡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提出规范的化学命名法,写了一本《化学基本论述》,对已知的化学物质进行了分类,提出了统一的命名规则。

  酸、碱这些命名规则,就是拉瓦锡提出来的。

  苏泽看向陶观,觉得可以引导他做这两件事。

  至于苏泽为什么自己不做,一是因为他自己没时间,二是因为他和这些方士圈子不熟,在圈子也没有影响力,不可能和这些方士交流。

  于是苏泽又在东宫上了一节化学启蒙课。

  听完之后,陶观全身颤抖,对苏泽更是佩服到五体投地。

  紧接着他又用炽热的看向太子朱翊钧。

  刚刚苏泽所说的,前一项是万物转化之术的精义!

  他原本也有些算学基础,听完苏泽的话他决定去好好研究算学,将苏泽说的“定量分析”,引入到自己的炼金实验中去。

  而苏泽后一件事,让陶观更兴奋了。

  苏泽说的,要统一所有的丹方,梳理物质和物质反应的结果,并且对物质进行分类,这不就是编纂一份“丹经”吗?

  如果自己真的能完成,那岂不是要成为青史留名的大方士?

  当然,这件事需要贵人资助才能完成,要知道这些实验可是很耗钱的。

  而眼前的太子,不就是最好的资助者吗?

  果不其然,小胖钧点头说道:

  “既然如此,那本太子就资助陶仙师了。”

  陶观激动到发抖,对着小胖钧就要拜。

  但是朱翊钧说道:

  “但是本宫的资助也不是直接出的。”

  “陶仙师你按照苏师傅的办法,先将新的矾油工厂建造出来,这工厂由本太子出资,所得利润分你三成,用来资助你的实验。”

  陶观听完太子说的办法,也觉得这个办法十分可行,他向小胖钧立下了军令状,就匆忙出去筹办铅室制酸的工厂去了。

  等陶观走后,太子看向苏泽问道:

  “苏师傅,本太子的办法如何?”

  苏泽点头:

  “用分红激励来资助陶方士,能让他用心在矾油工厂上,解决太子矾油短缺的难题,确实是好办法。”

  朱翊钧得意洋洋的说道:

  “孤可是好好研究了苏师傅的‘义利之辩’。”

  “哦?太子有什么心得吗?”

  朱翊钧说道:

  “驭下之术,也要利义兼顾,但如果只谈利不谈义,那手下会因为利来,又因为利去。”

  “如果只谈义不谈利,那笼络的就是空谈之辈,阿谀之徒。”

  苏泽满意的点头说道:“殿下能有这样的认识,我大明就能盛业永隆了!”

  苏泽不知道大明能不能盛业永隆,反正在他知道大明国祚减了。

  《联名共议财政制度议》通过,国政协商制度登上历史舞台。

  国政会议,原本只是财政审议的制度,最终成为影响大明政治的重要制度。

  越来越多的阶层,要求加入到国政会议中,争夺自己的利益,为此爆发了激烈的斗争。

  国祚2。

  威望500。

  剩余威望:820。

  看到这里,苏泽想到的是我大明也要有自己的三级会议?

  苏泽也不知道系统的国祚到底是推演还是预言,不过距离这国祚的终点还很远,自己也不用操心到那个时候。

  接下来苏泽在詹事府内躲清静,抽空就去给小胖钧讲讲课。

  但是京师的风云动荡,虽然苏泽躲在詹事府内,依然听到了不少风声。

  首先是京营的处置问题。

  这么多京营军官,如果迟迟不处置他们,会引起京师的混乱。

  兵部尚书曹邦辅上书,提出了一个相当宽厚的处理意见。

  涉及叛乱的京营军官自然罪无可恕,按照大明律处理,该杀头的杀头,该流放的流放。

  没有参与到叛乱,但是侵占京营田产,冒领军饷的才是大多数。

  对于这些军官,曹邦辅的意见要求这些军官交出从皇帝登基以来,所侵占的军饷。

  能够上交的,降级任用继续留在京营。

  如果不能限期上交的,朝廷就会抄没家产革职为兵。

  曹邦辅这个方案得到了内阁的肯定,隆庆皇帝朱笔批准了。

  兵部真是好算计啊。

  这样一来,又回收了亏空,同时又空出了职位。

  这么多京营军职的空缺,兵部手里的职权又大了不少。

  而这个处理结果,也没有把人逼到绝路,只追缴到隆庆皇帝登基前,这也算是皇帝的恩典。

  苏泽估计大部分的京营军官都能交足。

  民间对于这个处理结果并不满意,认为是兵部轻纵了这些军官。

  但是苏泽明白兵部的想法还求稳。

  京营不能成事,但是这么多人口,他们的社会关系加起来,可不是简单的问题。

  这些京营造反不行,落草为寇还是可以的。

  最后头疼的还是朝廷。

  降低他们的待遇,又给他们一条生路,以后再慢慢解决。

  反正京营已经失去了话语权,接下来是分批裁撤还是转为民籍,这些都是兵部的一本奏议的事情。

  京营处理完毕,果然京师人心大安。

  几个和京营有关的武监生,也终于安心下来,重新开始日常学习操练。

  但是苏泽没有找事,事情却找上门来。

  三月十日,沈一贯和申时行来到詹事府,先苏泽送来了一份预算案。

  “这是?”

  沈一贯拿着奏疏说道:

  “子霖兄,这是京师五品以上,五十名官员联署的预算案,我们想要请你署名。”

  “这么多?”

  之前吏部也统计了,在京官员中,五品以上的官员,文官差不多是四百人的规模,武官和勋戚差不多有两百人。

  武勋这些日子都在串联上书,他们支持将这一百万预算,全部用在编练京营新军上。

  所以武勋的两百人,不可能出现在文官的联名奏疏上。

  五十人,就是在京中高级官员的八分之一,无论怎么算,这也是一股相当大的政治力量了。

  这份奏疏送上去,其他人都会考虑这份奏疏中的意见。

  否则有这么五十个人反对,什么预算最后也很难推进下去。

  苏泽没有看具体的预算分配,而是翻到最后。

  整个奏疏最后,就是联名官员的签名。

  这些官员都写上了自己的官职和姓名,并且改了自己的印章。

  “都是四品以下官员?”

  苏泽疑惑的看向沈一贯。

  苏泽看到了很多熟悉的名字,比如工部郎中傅顺和万敬,还有国子监司业沈鲤。

  自然也有申时行和沈一贯的签名。

  申时行说道:“这是肩吾兄的想法,这朝廷的银子怎么用,其实更要听听办事官员的想法。”

  “所以我们拜访了六部九卿衙门的各司主官,听了他们的意见,弄出了这份预算案。”

  “虽然人多,但是肩吾兄说还需要有一个有分量的签名,所以我们就找到子霖兄。”

  苏泽刚刚得罪了张居正,本来想要在这次预算分配上避嫌,却没想到又被沈一贯和申时行找上门来。

  这不是要对着户部怼脸输出?

  还有你申时行是什么意思?你不是张阁老的人?

  但在两位好友的热切目光下,苏泽看向了这份预算案。

  简单看完,苏泽终于知道,为什么这份预算案能得到京师五十多名五品以上官员的支持了。

  这是一份“面面俱到”的预算案。

  一百万节省下来的银元,分别投入到军事、吏治、民生、水利、教育等多个领域,几乎是每个领域都照顾到了。

  比如军事上,预算案也是支持组建京师新军的,但是京师新军的预算砍到了四十万银元的规模。

  就是这四十万银元,还有一部分投入到了武器生产,火药厂鸟铳厂扩产上,又分了十万银元给水师,用来水师建设和在济州岛上建立军港。

  民生上再投入了一笔资金,设立更多的水泥厂,加快新式土楼的建设,并且修整京师的主干道。

  水利上的投资比较保守,主要还是因为冬季已经过了,不适宜开展大型水利工程,所以这些银元都用在加固水坝防汛上。

  吏治改革也分到了一笔银元,用来将吏科培训班从国子监内独立出来,招募固定的老师授课。

  甚至这份预算案,连报社、巡捕营这类的机构都照顾到了。

  比如拿出五千银元,仿效华阳奖设立奖项,用来奖励写出优秀新闻的编辑和采风使。

  巡捕营也设立同样的奖项,用来嘉奖优秀的巡捕。

  苏泽放下这份预算案,这份预算可以说是面面俱到,这也不由他不签名了。

  苏泽只能提起笔,叹息道:

  “两位兄台可是害苦了我。”

  请:m.llskw.org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