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第217章 山东人的执念

熊猫书库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点这里听书

  十一月二日,《乐府新报》全文刊登了皇帝的敕令和苏泽的《请开吏科试选才疏》,吏科试的消息立刻在京师传开。

  朱俊棠从学舍起来洗漱完毕,准备去明伦堂读书,遇到了同学张纯。

  虽然两人都考上了举人,但是接下来还有两年后的贡试,朱俊棠很快又给自己找到了目标,考上进士!

  张纯出身贫寒,都是靠着沈鲤的帮助和苏泽的报馆的兼职,才能坚持学业,如今考中举人也没有松懈。

  但是今天张纯心事重重的样子,他走向朱俊棠说道:

  “思召(朱俊棠字)兄,我有一件事想要和你商议。”

  “明之(张纯字)兄有什么难事吗?”

  朱俊棠以为是张纯手头紧,所以主动开口询问,他出手大方,经常接济同年。

  张纯掏出了最新的《乐府新报》,递给了朱俊棠。

  “思召兄,你看过苏先生的这份奏疏了吧?”

  朱俊棠点点头,《乐府新报》他是每一期都会认真读的。

  “我那几个同乡秀才,这次没考过乡试,想要参加吏科试。”

  “啊?”

  “你看敕令里说了,秀才可以不用参加初试,直接就可以在国子监的吏科班就读,三个月后参加结业考试,就能授予顺天府的典史身份。”

  “这几个同乡来找我商议,这事情关系到他们的前程,所以我也不敢擅自回答,想要和思召兄商议下。”

  朱俊棠的脸色也严肃起来,事关读书人的前途,也难怪张纯这么慎重。

  朱俊棠想了想说道:“如果真的对乡试没把握,这吏科试倒是可以试试。”

  “思召兄也觉得吏科试能有前途?”

  朱俊棠点头说道:

  “若此事是别人推动的,朱某也没有信心,但是苏先生上疏推动的,那这吏科试定能办成。”

  张纯也点点头,他能在国子监安心读书,就是靠着苏泽《乐府新报》的采风使的差事。

  国子监中受苏泽恩惠的人不少,也正是苏泽的上疏,才让国子监生能在顺天府参加乡试。

  张纯稍稍放心,他说道:

  “我向沈司业打听过了,这一次不限定顺天府籍的士子,但是以后就不一定了。”

  “思召兄也知道我老家那边的情况。”

  张纯是山东人。

  山东热衷于体制内,在苏泽穿越前都是个著名段子,但其实这个段子更早就有了。

  唐代就说“鲁人多明经”,唐代科举分进士科和明经科,进士科含金量最高,明经科含金量低,考上了也只能做小官。

  但是山东人就热衷于考明经,反正只要能混入体制内就可以了,大官小官无所谓。

  而宋代著名反贼宋江,就是山东郓城县押司,他上梁山之后日日夜夜都想着被诏安,可见做官瘾有多大。

  而大明朝山东的举人出仕做官的也是最多的,举人做官的前途不大,进入官场很多年最后也只能在主簿的位置上徘徊。

  但是山东举人依然趋之若鹜,只要有了做官的资格就会出仕,根本不在意前途不前途的,所以如今也有“天下主簿半山东”的想法。

  山东距离京师不远,如果秀才就能成为朝廷编制内的典史,这对山东读书人也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京官大三级,那京畿的典史,也和主簿差不多了。

  所以当《请开吏科试选才疏》刊发后,最跃跃欲试的就是这些山东籍的读书人了。

  这大概就是山东人的执念了吧。

  十一月七日,京师刮起了寒风。

  前两日朝堂上两则人事任命,稍微引起了议论。

  第一则是申时行外任天津兵备道。

  对于这个任命,京师大部分官员都是幸灾乐祸的。

  申时行少年状元,官场上又顺风顺水,不少人都对他暗暗的嫉妒。

  这一次乡试弊案,之所以闹成这么大,主考官是申时行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在京师这些吃瓜官员看来,一定是申时行搞砸了顺天府乡试,所以在张居正面前失宠,所以才被外任天津兵备道这个“苦差事”。

  对于这些流言蜚语,申时行也懒得解释。

  第二则是王锡爵调任南京国子监司业。

  官员们也同样的幸灾乐祸,王锡爵和申时行差不多,也都是官场得意的,南京的官儿虽然也算京官,但是在这些官员看来,这明显就是王锡爵失势的信号。

  申时行在接到任命后,就匆忙出发,都没有给苏泽送行的机会。

  今天苏泽专门出城给王锡爵送行。

  “子霖兄,师相也和我说了,这次去南京国子监,主要还是筹备南直隶吏科试的事情。”

  王锡爵知道吏科试是苏泽推动的,也不避讳张居正交给他的任务。

  苏泽也没想到张居正竟然行动力这么强,顺天府吏科试还没弄完,已经在布局南直隶吏科试的事情了。

  苏泽苦笑,看来张阁老对自己很有信心,认为顺天府吏员改革肯定能完成,他已经在布局南直隶的吏员改革了。

  也对,虽然京师附近商贸发达,但是如今整个大明经济中心还是东南。

  而东南地区经济最发达的,就是南直隶了。

  张居正也抓住了关键,这新吏改革最重要的部分,其实就是这个设在国子监下的新吏初任教习所。

  所有通过吏科试的准新吏,都要在这个教习所学习三个月,然后通过合格考试才能任职。

  而所有的新吏在任职后,在农闲的时候还要返回这个教习所接受在职培训。

  京师这边,新吏教习的工作是国子监司业沈鲤。

  那如果在南直隶推广新吏改革,那负责南直隶新吏培训的,自然就是南直隶国子监司业王锡爵了。

  张居正好深远的布局!

  这新吏教习就和科举座师一样,日后必然会被新吏奉为座主。

  这种关系甚至要比科举主考那种关系更加亲密,这些新吏都要在教习所培训半年以上时间。

  而任何一个聪明点的新吏,都会明白,在培训期间指导他们的国子监司业,可能是他们这辈子能够遇到的最大的官了,又怎么会不认下这份师生之谊?

  一个能影响日后整个南直隶新吏团体的职位,张居正就这样运作给了王锡爵。

  可笑那些人,还在嘲笑王锡爵已经在张居正面前失宠,真是一帮鼠目寸光的家伙。

  苏泽给王锡爵送行,也带来了上次黄骥留给他的两本书。

  身为吏员,日后丈量田亩,怎么能少的了微积分和几何学?

  当然,苏泽也没丧心病狂到给初任的新吏学这个,这些可以作为选修课程嘛,或者日后升迁考核的考试项目。

  送别了王锡爵,苏泽再次回到史馆。

  这些日子以来,苏泽觉得史馆是越来越冷清了。

  沈一贯上月送朝鲜使臣离京,还没折返就接到了朝廷的命令,又陪同王世贞北上草原,和草原谈封贡的事情。

  上一次飞鸽传书的时候,沈一贯来信说已经接近板升城了,算算日子应该是已经和俺达汗谈上了。

  咕咕咕。

  苏泽突然抬起头,一只胖鸽子飞进了公房内。

  苏泽觉得这只鸽子又胖了一圈,他实在不明白这只超次元鸽子是怎么飞行的。

  胖鸽子的眼睛盯着苏泽,却把绑着信笼的腿退后半步,仿佛是在用信笼里的信来胁迫苏泽。

  成精了。

  苏泽无奈,掏出一把米撒在胖鸽子面前,胖鸽子这才伸出脚,让苏泽将信取了出来。

  果然是沈一贯的来信。

  打开信,果然和系统所预测的一样,王世贞和沈一贯顺利的抵达了草原。

  这一次沿途没有遇到任何波折,路上遇到的蒙古部落,见到大明的旌旗,都远远的让开了道路。

  在板升城前,重病的俺达汗,在三娘子的陪同下,领着整个土默特部的高层,亲自在郊外三十里迎接大明使团。

  俺达汗以面见上国使臣的礼仪迎接了王世贞,态度要比上一次谦恭多了。

  草原就是这样,他们对于强者是发自内心的服从。

  参加过东胜卫之战的部落,也有一部分族人逃回来。

  明军坚固的棱堡,恐怖的火器,戚继光强大的车营,都随着这些残兵传播到草原上。

  明军胜的太大,给草原诸部剧烈的震撼。

  很多距离边疆近的部落,他们的首领都赶来板升城,生怕大明攻击他们的部落,向俺达汗请求帮助。

  甚至有的部落还提出要逃到漠北去。

  俺达汗安抚了这些部落,顺势提出了接受大明封贡的提议。

  这一次会议上,包括一向要求对大明强硬的黄台吉,都没有对封贡提出异议。

  在王世贞抵达板升城之前,俺达汗已经统一了共识,向大明称臣纳贡。

  看完这一段,苏泽只能感慨,俺达汗确实是草原上的雄主。

  在大明虚弱的时候,俺达汗可以领着部落掠夺大明。

  在大明强大起来,意识到实力逆转后,俺达汗能屈能伸,主动多次请求封贡,给自己留足了台阶和后路。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这位草原雄主已经快不行了。

  沈一贯在信中也描绘了俺达汗的身体状态,他已经无法独自骑马了。

  这对于大明来说自然是个好消息。

  沈一贯在信中说,负责具体谈判的是俺达汗的汗妃三娘子,这位精通汉文的巾帼英雄,在桌上唇枪舌战,双方算是达成了基本的共识。

  首先是俺达汗称臣,由大明册封王爵,赐予金印宝册。

  作为藩属,比照朝鲜国的旧例,日后俺答部的汗位变更,需要经过大明的确认后,才算是合法继承了汗位。

  第二就是大明在边境开放马市,和草原进行贸易。

  在马市的事情上,三娘子的态度十分的强硬,她要求大明除了提供奢侈品和粮食外,也不能禁止盐和日常铁器的买卖。

  在这个问题上王世贞开始也十分强硬,但是最后还是“退后”一步,和三娘子达成了协议。

  作为交换,大明也要求俺答部不能限制贸易,也就是任何蒙古部落,都可以拿任何商品和大明贸易。

  苏泽则嘴角微微翘起,其实这都是王世贞出发前商议好的。

  原本马市是禁止盐和铁器流入草原的。

  这是因为以前的时候,大明也是将草原当做最大对手的看待的,马市不过是各取所需,大明需要战马,但是也要防范俺答部的崛起,所以禁止任何可能增强俺答部实力的商品,比如草原非常需要的铁器和食盐。

  但是苏泽说服了阁老们,允许在马市上交易铁器和食盐。

  苏泽的理由也简单,以往朝廷禁绝这些物资,但是边境的走私商人依然在走私,最后这些走私商品不受管控,反而是得不偿失。

  就算是戚继光坐镇山西,大明和草原这么长的国境线,搞几次专项行动打击走私还行,长期禁绝是绝无可能的。

  既然如此,还不如在限定范围内进行贸易。

  另一个原因,就是火器技术的发展,大明在武器上对草原有了优势。

  既然如此,那也不怕草原利用这些铁器制作武器了。

  交易更多的商品,也能让草原向大明出口更多的物资。

  最后一条,就是俺答部要约束草原部落,禁止他们进入河套地区。

  蒙东的蒙古部落,也不能绕过大明,和辽东的女真人交易。

  最后一条也是苏泽强烈要求加上去的。

  女真人和蒙古人交易频繁,日后更是联姻结盟,这一条自然是为了打断他们的联络。

  北方草原的问题处理完毕,接下来就是东北女真的问题了。

  苏泽合上信,册封,互市,这两点达成后,俺答封贡已成定局。

  近些日子以来,织毛衣已经成了京师上层的风尚,苏泽官服内衬的毛衣,就是赵令娴亲手针织的。

  苏泽相信,很快羊毛就会取代战马,成为草原向大明出口的最大宗商品。

  等到了那时候,草原上会不会出现羊吃人?

  就在这个时候,报馆大门推开,苏泽本以为是罗万化从印书坊回来了,却没想到来的是东宫的太监首领张宏。

  张宏喜滋滋的对着苏泽说道:“苏翰林,李国舅回京了,您上次画给太子的那些植物,李国舅带回来了几种。”

  “国舅还带回来不少宝贝,太子请您过去看看呢!”

  请:m.llskw.org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