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第一百九十七章 雍正大喜,给弘历十万银支持

熊猫书库    家父雍正,我是乾隆?
🔊点这里听书

  《京师新报》的确已经广泛引起了许多王公大臣的注意,不单单是怡亲王。

  “皇上,这老二十一的《京师新报》再这样办下去,恐泄露太多秘事啊!且上面所载之事,很多都虚实难辨。”

  “您就放心让年轻的老二十一,策动许多落魄文人与无知庶民,如此妄议朝政,而不怕将来,让其反噬我大清统治基业?”

  翌日。

  弘历在勤政亲贤殿东书房见习政事时,就听见,奉命在内廷行走的老三诚亲王允祉,于雍正面前提起这《京师新报》。

  弘历知道,老三明着说不放心允禧办这《京师新报》,实际上不愿意看见这报纸由允禧操控。

  这让弘历不禁皱眉,暗想这老三也是个保守派!

  但弘历没想到的是,雍正没有因此申饬老三,而因为也对这新兴事物抱有警惕,而颔首说:

  “这《京师新报》可以引导舆论是事实,也的确让人担忧会不会适得其反。”

  不过,雍正说到这里,又道:“但昨日,老十三也跟我提过一句话,那就是舆论物议,也是战场,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去占领。”

  此时,弘历听雍正这么说,不禁嘴角微扬起来。

  但老三这里则大惊失色,随后一脸郁闷地摊手皱眉说:“这天下哪里有什么敌人,谁又敢与我大清朝廷为敌?左右不过是有些内斗嘛!”

  “皇上您只要一直持正严明,那些想挑起内斗的人就翻不了天。”

  老三补充说道。

  雍正突然伸手指着老三:“你休要这么说!”

  “哪里就没有敌人?”

  “只要有所主张,就会有相应的敌人!”

  “而且,敌人就在我宗室和八旗内部,甚至还非常嚣张!”

  雍正非常严厉地说道。

  老三只得低首:“皇上圣明,令臣幡然醒悟!”

  “三哥,你谨小慎微是有的,但就是不及十三弟明白,所以,这事,你也别再多言了。”

  “你要是真不放心这《京师新报》,不放心老二十一,就先去跟老十三商量商量,拿个主意出来,然后再来见我。”

  雍正给允祉出了个难题。

  因为,让允祉去跟老十三允祥商量,比要了他老命还难受。

  但弘历对此不得不承认的是,雍正的确更信任老十三,也更清楚老十三才是真的公忠体国。

  这也算是雍正的明白之处。

  即便他对《京师新报》这种新事物也不是很放心,但分得清谁说的更有道理。

  当然,雍正自己也的确不怎么舍得用化名在《京师新报》上发表自己的言论。

  “别在那里偷笑了,过来吧。”

  雍正这时瞅了东书房的弘历一眼,而在正殿内说了这么一句。

  弘历也就来到了雍正面前。

  雍正端起一杯茶来,呷了一口,随后就笑着看向弘历问:“那句舆论战场,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占领的话,你是怎么想到的?”

  “儿臣是看明朝史料后,领悟到的。”

  “明朝市井皆言众正盈朝的时候,居然正是其国力衰落之时;而言权奸当道时,却反而兴利除弊、走向中兴之时。”

  “这就不得不令人好奇,正如明人王锡爵自己所感慨的那样,到后面,庙堂支持的,民间物议舆论就必反对;而庙堂反对的,民间物议舆论就必支持。”

  弘历这里说着的时候,雍正频频颔首。

  他也是常读明朝史料的人,对此很清楚,而因此补充说:“这是朋党已经壮大到市井百姓里也有其同党的时候了。”

  “阿玛说的是,但人只要有所主张,有利益相争,那必然就会有党。”

  “为一乡之利而争取的同道中人,称作乡党。”

  “只为士绅之利争取的同道中人,则为士林之党。”

  “只为朝廷尽忠,为社稷,为天下苍生谋万世太平的真君子,也会因为共同拥护与劝谏君王持正,而成为忠君之臣党!”

  “故以儿臣愚见,只要一群人是为大多数人的利益而争,那便是大公无私,乃真正可用之党。”

  弘历说到这里,雍正却突然在弘历面前笑了笑:“可我大清满人不是大多数,汉人才是大多数。”

  弘历了解雍正是想做中国皇帝,才敢这么说,要不然,他也不会开这个口。

  他也清楚,雍正现在提到清朝的特殊性来反驳自己,明显是已经赞同了自己的想法,只是为了考察自己,看自己是一时读书读到起了书生之见,还是真有自己的成熟见解,所以才提到清朝的特殊性。

  且说,在历史上,真有清朝八旗贵族子弟接受汉学教育到忘了自己大清特殊性的情况。

  比如,乾隆朝名将兆惠就曾在乾隆面前吟诵“不教胡马度阴山”来表明自己志向,而被乾隆申饬,说他是不是忘了自己就是胡人。

  所以,对八旗子弟也很熟悉的雍正,自然也会怀疑弘历是不是存在接受汉学教育到忘了自己是旗人的地步,还是真的有格局更高的见解。

  弘历则在这时回答说:“按族别分是这样的,但按阶层分不是这样的。”

  雍正道:“说下去。”

  弘历却在这时先拱手:“那儿臣有不对之处,还请阿玛恕罪且指正。”

  “自然,这里没有别人,你我父子之间,也该更清楚彼此才是,尤其在大是大非面前,朕若不纠正你,将来遗患无穷!”

  雍正很认真地点头说道。

  “您说的是。”

  “而以儿臣愚见,权贵官僚阶层,无论满蒙汉,第一诉求都是吸食民脂民膏,所以,他们其实是一个阶层的,我爱新觉罗家能入主中原,也正是因为彼此在这方面一致。”

  弘历说道。

  雍正皱紧了眉头,但也还是笑了笑说:“你这话虽说的直白,但也的确是这个道理。”

  “底层旗人和底层民户,按照这种划分方式,自然也是一个阶层,都是需要拿自己的血汗奉养权贵官绅的。”

  “故而,亲不亲,阶层分,真要天下为公,就得以底层旗人和底层民户为本,如此,才能让大多数人承我大清之恩,延我大清之国祚,使我大清真正能实现各族合一,为而成为真正的中国之朝!”

  弘历如此说后,雍正站起身来,伸手指着他笑道:“你没有白读明史,但知易行难,可别半途而废!”

  “阿玛教诲,儿臣谨记!”

  弘历为此回了一句。

  他清楚雍正是深谙华夏文明规则的,正因为此,他才决心做中国皇帝,而接受弘历这一番说辞,且不用弘历多言,就明白弘历的意思。

  雍正这时也不由得感慨说:“不过,明史也的确当好好读啊,也当好好修,正如你自己所领悟到的一样,不能简单的根据当时的物议去明辨忠奸,嘴上说的忠奸也不能和心里想的一样。”

  “阿玛说的是,明史得修,得认真修,还得长期修。”

  弘历附和道。

  雍正回头看向弘历,笑着问:“为何要长期修?”

  “不同时候,需要让天下人看见的明史不一样,自然要长期修出不同类型的明史书籍。”

  “整肃朝纲时,要让天下人看见的明史不一样,教化人心时,让天下人看见的明史又不一样。”

  “另外,不同人,得让他们看见的明史也不一样,帝王需要看见可以通鉴的内容,士民需要看见礼崩乐坏的后果。”

  弘历回道。

  雍正睥睨了弘历一眼,随后露出若有所思的样子来。

  “很好!”

  突然,雍正拍掌点首,道:“你比朕还想得深远,盛世当修史,也当多修!”

  接着,雍正又对弘历说:“你三伯的话,你刚才也听见了,《京师新报》还是让很多王公大臣担忧乃至抵触,要是借此控制舆论没那么简单。”

  “儿臣想着,不论有多少王公大臣担忧乃至抵触,只要《京师新报》,能够慢慢影响,乃至主动招揽一批王公大臣参与撰稿,成为特别邀约的评议朝政者,那就能巩固《京师新报》的地位,而使之成为推行新政时统一内外认知的利器。”

  “让一些德高望重的王公大臣,因从《京师新报》得到厚礼乃至名望,他们自然会反为《京师新报》所制,而为之能存在,主动为新政摇旗呐喊。”

  “比如,儿臣就打算邀请十七叔、马齐、隆科多、张廷玉、先生朱轼这些满汉王公大臣成为特邀撰稿人,重金聘请他们每月给《京师新报》写文章评议诸政。”

  弘历这时提出了打算通过《京师新报》形成一个利益集团,而使《京师新报》不会变质,也不会在将来被轻易取缔。

  雍正也因为可以用“惠清居士”的名义,通过《京师新报》表达自己的看法,而很愿意看见有支持王公大臣跟他一起用这种方式为新政张目,便点头说:

  “很好,既如此,朕出内帑十万两给你和允禧,你们想办法多邀请些朝中大臣在上面发表自己的高论,省得只有朕一个人在上面说话。”

  “嗻!”

  弘历大为欣喜,这让他可以给要邀请的王公大臣给出更高的稿费,进而收买这些人。

  他相信,许多王公大臣会受不了这里面的诱惑的,尤其是马齐。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