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代人》杂志的栏目规划这一块,米哈伊尔确实花了不少心思。
虽说一本文学杂志的销量归根到底是要看杂志上面的作品质量如何,但在这种基础之上,将杂志搞得更加丰富更加令人印象深刻无疑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这方面涅克拉索夫无疑也是一把好手,随着《现代人》杂志度过了最开始那段不太平稳的时期,涅克拉索夫已经准备通过别的办法来更进一步打开《现代人》的销路。
订阅《现代人》杂志就附送一本《插图本文集》,这便是他前段时间刚出的主意。
购买杂志送一本赠品在后世并不是什么很稀奇的宣传手段,但在这年头肯定还是不常见的,以至于这一消息传出后,一些人直接就在报纸上攻击《现代人》的发行人米哈伊尔,责备他采取不可容忍的手段吸引订户,贬低了杂志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
又说米哈伊尔不久之后或许就要答应给每个读者送上一块肥皂、一副餐具之类的东西了。
米哈伊尔:“?”
虽然这件事他们确实征求了我的意见,我也同意了这件事,但直接把这顶帽子全扣我头上是怎么回事?
涅克拉索夫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发力,米哈伊尔则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对杂志本身进行了一定的创新。
除却正常刊登、诗歌和剧本等作品以外,米哈伊尔定期也是发放一些读者问卷,让读者们自己投一投一段时间内他们最喜欢的几篇作品,而《现代人》杂志在收到反馈以后,也会找上这几篇的作者,给他们来上一段简单的专访。
又或者是征集一下读者们对某篇的看法和意见,如果写的确实足够精彩,那么也有可能会刊登在杂志上。
再就是设计一些还算精巧的小栏目,并且会在杂志的某一块回应一下读者们最关心的一些问题.
当然,所有的这些只是作为调味剂偶尔出现,真正重点关注的肯定还是作品的质量。
虽然这些小设计只是偶尔出现,但它们每一次出现,往往都会让杂志的订户有一个很可观的增长。
即便这些的设计依旧遭到了不少同行的谩骂与攻击,但若是仔细观察一下圣彼得堡杂志业最近的状况,就会发现这些手段不知何时就已经逐渐在圣彼得堡的各家杂志上频频出现了。
总之到了今天,别说普通的读者了,就算是克拉耶夫斯基他们这些竞争对手,其实每个月也都在密切关注着《现代人》的发售,嗯,必须得好好批判一番!
而对年轻的托尔斯泰来说,他最近一一段时间最关心的内容无疑还是跟那位名为米哈伊尔的作者有关的东西。
不知为何,尽管他圈子里的大部分人都对这位作家几乎全部的作品感到不屑一顾,但他却是一次又一次地被里的那些情节和人物所打动,以至于他越来越关心那些似乎早已被他遗忘掉的事物,并且愈发地感受到他自己以及他身边许多人身上的那种无聊与空虚。
这种情绪在看到那篇名为《多余人》的文章之后,无疑暂时已经达到了一个顶峰。
偏偏这位作家只是在陈述某种现象,并未给出更加具体的态度和方案。
好在是通过杂志上有关米哈伊尔的访谈和米哈伊尔说过的那些话,年轻的托尔斯泰对于这位作家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究竟又有着怎样的生活态度,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
就比如在访谈中他说:“我每天除了睡觉和吃饭以外,其余的时间基本上全都用来学习和写作了。”
从这句话便完全能够看出他究竟有多么认真和勤勉!说不定一天都要花十几个小时的时间在工作上。
至于对待生活的态度,尽管年轻的托尔斯泰在前两期杂志上已经看到了好几句震撼人心的话,但是这位作家就仿佛拥有着无穷无尽的才华和灵感一般,每一次所说的话都不是对过往的话的重复,而是让人觉得常读常新,并且确实能够感受到作者想要传达给别人的精神力量。
这一期的话也是如此,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尽管并无更加详细的解释,但这句话就像他之前的那些话一样,每一个人在看了之后或许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而这种精神上的激励又或许能够转化为精神力量,促使着人们去做些什么。
至少对于年轻的托尔斯泰来说,他在看到这句话后先是愣了好一会儿,接着便迫不及待地将这行文字给记录了下来,所有的这些东西加在一起,似乎已经在逐渐改变这位暴躁的贵族少年对很多事情的态度,或许当心中的那些潜藏着的情感被真正唤醒以后,他也就会正式开启属于他的征程。
不过在此之前,让我看看他的长篇又连载了多少内容!
关于《现代人》杂志上的那些小活动,尤其还是读者来信这一块,尽管远在莫斯科,但这位高傲的贵族少年还是热烈地参与了进去,就像上一期杂志发售后,他很快就以读者的身份寄了一封信过去。
出于某种自尊,他并未让自己在信里面表现得有多么热烈,而是用克制的语气表明如果米哈伊尔再不怎么怎么样,他将会如何如何,并且他敢保证他一定会这么做。
或许可能被对方读到了,又或许对方压根就没读,但不管怎么说,他要是不写这么一封信心里面肯定会有些不痛快。
要是积压的久了他指不定真的会去一趟圣彼得堡去拜访一下对方。
好在是这一期的长篇内容确实不少,确定了这一点的少年看上去满面红光,忍不住连连点头的同时,也是赶忙看起了这一期的内容。
即便是连载形式,隔一个月才能看一次,但是当年轻的托尔斯泰看到最新的内容的时候,之前的内容也是一下子就浮现在他的脑海当中。
管家的女儿跟那个令人厌烦的小公爵私奔以后,他们的感情便愈发不顺,并且在这种情况下,那位貌似天真实则根本没有主见的小公爵还有了移情别恋的架势。
至于那位突然死去的老人的外孙女,她只是刚刚出场,关于她的故事还并未展开。
读这部长篇的时候,年轻的托尔斯泰一直都是沉浸式阅读,因此这一期的内容才读了一部分,他便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在这一期当中,那位公爵的儿子被安排着与一位姑娘见了面,公爵希望通过这门婚事来赢得对方的一大笔嫁妆。
而这位天真的过分的小公爵阿廖沙在意识到这位姑娘是一位善良诚实的人之后,冲动之下便将他跟娜塔莎的事情告诉了这位名为卡佳的姑娘。
这位姑娘的为人似乎真的很不错,尽管她也对这位小公爵抱有一定的好感,但在听到娜塔莎的情况后当即就表明要主动拒绝这门婚事。
为此这位小公爵大为感动的同时,也是想将这位姑娘介绍给娜塔莎:
“娜塔莎,我的宝贝!她要是看到你,准会欣赏你,喜欢你的!她的心有多好啊!跟她在一起就觉得十分轻松!你们俩上来就像一对亲姐妹,你们应当彼此相爱。我一直在想这事。
真的,我想把你们俩拉到一块儿,自己则站在一旁尽情地欣赏你们,你可别往坏处想呀,娜塔莎,就让我谈谈她吧,我真想跟你谈她,跟她谈,谈个没完,你是知道的,我最爱的是你,我爱你胜过爱她…你是我的一切…”
娜塔莎默默地望着他,既亲热,又有点凄凉。他的话好像既使她感到快慰,又好像有什么东西使她感到痛苦。”
尽管因为相貌和年纪问题,年轻的托尔斯泰尚未尝过爱情的滋味,只是对于这位小公爵对待的感情的态度,他的拳头还是莫名地痒了起来,如果可以的话,他确实恨不得把手伸进去给这家伙一拳。
当然,能伸向圣彼得堡把作者抓住就更好了。
到了这里之后,不知为何故事似乎突然就朝着就朝着更为曲折的方向发展了,先是这位名为卡佳的姑娘表示要主动拒绝婚约,接着之前一直渲染的虚伪冷酷的公爵又突然上门,并且在“我”、娜塔莎和小公爵的面前说了一大堆好话后,当场宣布:
“我到这里来的目的,是要向您履行我应尽的义务——我要郑重其事地,怀着我对您的无限尊敬,请求您成全犬子的幸福,请求您下嫁犬子。”
总之,在这一大堆话中,公爵一方面表明了他对于两家之间的官司的后悔,认为是他自己听信了闲话才导致这种结果,另一方面就是大力称赞了娜塔莎的美德,并且想要跟娜塔莎这样高尚的女性成为朋友。
毫无疑问,这又是一个很大的反转,前文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这位公爵的性格,很明显他并不是如此开明的人,那么他为何又要说出这样一番话呢?
与此同时,文中也确实提醒了这一点:“他在作这一番讲演的时候,态度很冷淡,略有卖弄口才、哗众取宠之意,而在说某些话的时候甚至带有某种漫不经心之态。”
是有什么特殊的目的,又或者是出于某种特殊的心理。
出于自觉,年轻的托尔斯泰认定这必将是一个会令所有读者都大吃一惊的人物,但究竟如何表现 没了!
又转换到了另一条线上,那位可怜的小姑娘再次出现在“我”的面前,并且想要带走外公的遗物,但在对话当中,这位小姑娘又清楚地表明她的外公并不喜欢她,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她突然惊叫出声:
“是的,是的,我是偷偷跑来的!让我走吧!她会揍我的!”她叫道,分明说漏了嘴。边说边使劲挣脱我的手。
出于某种恐惧,这位小姑娘上了“我”叫来的马车,而在路上,“我”也一直关心她的状况:
“好吧,我已经说过决不到你那儿去,但是你到底怕什么呢!你大概很不幸吧。看见你,我就心疼…”
“我谁也不怕,”她的声音里带着某种愤懑回答道。
“你方才不是说:‘她会揍我的!’”
“揍就揍!”她答道,两眼闪出了光。“让她揍!让她揍!”她痛苦地重复道,而且有点鄙夷不屑地呼起了上嘴唇,开始发抖。”
这位小姑娘的表现无疑也预示着什么,于是接下来“我”便悄悄跟上了她,然后就看到了她被一位刻薄的房东虐待的场景。
她的父母呢?这位房东到底又想干什么?
年轻的托尔斯泰:“.”
真得控制住这位作者了!
正所谓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抱着某种强烈的不满,年轻的托尔斯泰写下了一封颇有些激动的信.
不过对于米哈伊尔来说,事到如今,他早已是一位成熟的连载作者了,对于读者们寄过来的信,米哈伊尔现在那都是先让杂志社的编辑们帮自己把把关,接着他才会去看被筛选过后的内容。
没办法,俄国的暴躁老哥实在是太多了,看多了确实不利于米哈伊尔的身心健康。
正因如此,米哈伊尔似乎错过了与少年版的托尔斯泰相遇的机会,就是不知道一些年以后,两人正式见面,托尔斯泰会不会主动提起这件事 那么说回米哈伊尔这边,按照惯例,在杂志刚刚发行的这两天,米哈伊尔是不太乐意出门的,而就在这普通的一天,米哈伊尔正在家里继续琢磨这年头的地理书籍的时候,他家中的小帮佣突然敲了敲他的房门。
在得知有客人登门的时候,米哈伊尔也是暂且放下了手头上的事情朝客厅走去。
米哈伊尔刚走出房门,第一眼看到的便是别林斯基,而不等他向另一位比较陌生的客人看去,对方却是已经颇为热切地走了过来,而米哈伊尔虽然略微有些懵逼,但还是下意识地伸出了自己的手。
对方见此也是毫不犹豫,直接一把握住米哈伊尔的手,接着似乎停顿了几秒之后,他才主动自我介绍道:
“我最近听说了太多关于您的不可思议的传闻了,米哈伊尔·罗曼诺维奇先生,很高兴见到您。
我是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赫尔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