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第二百五十二章 皇帝出游

熊猫书库    秦人的悠闲生活
🔊点这里听书

  太尉府内,程邈道:“每年这个时候,第一口苦酒是最好的。”

  王贲笑着道:“这些酒水去年冬至,公子去雍城之后,就让人将这些苦酒送来了,公子平日里不饮酒,就送到了老夫的府上。”

  言语中,王太尉好似在说公子扶苏一家对他有多好。

  说来也是,王太尉身为公子扶苏的岳丈,这种事肯定是值得炫耀的。

  若不炫耀,反倒是显得这个岳丈不好了。

  换言之,但凡公子扶苏给的,王太尉就该炫耀。

  这才显得公子扶苏与王太尉一家和睦。

  其实,本来就该挺和睦的。

  冬至日后,公子扶苏一家与往年一样,去了雍城。

  而今天,章邯带着一队兵马来到了北郊的行宫。

  李斯早早等在离宫前了,站在冷风中,须发随风而动。

  章邯带着兵马而来,行礼道:“丞相。”

  李斯回头看了看离宫,又道:“皇帝出行,有劳你护送了。”

  章邯道:“末将职责所在,不敢言有劳。”

  李斯面带笑容,低声道:“西北的这几年,你做的很好。”

  章邯依旧低着头行礼。

  相较于蒙恬,李斯更喜章邯这个将军,而且章邯是公子一手提拔的。

  章邯在此地指挥着护送的队伍,皇帝此次出行只是到关中各处看看,以前总是王贲护送。

  现在章邯是关中的内史都尉,掌关中兵马,护送皇帝出行的要职,自然而然就落在章邯身上。

  李斯看了看天色,今天天气晴朗,皇帝还未从离宫走出来,眼下也只能继续等着。

  站得有些累了,李斯坐在离宫前的石阶上,看着眼前的风景。

  李斯瞧着章邯忙前忙后,又觉得此人与王贲不同。

  王贲行事多是吩咐下面的将领,而章邯则是事事亲力亲为,更细致的多。

  等林光宫大殿内的内侍都出来之后,李斯史诗站起身,站到石阶旁。

  不多时,皇帝便走出了林光宫。

  嬴政走到李斯的身旁,停下脚步看着已候在车驾旁的章邯,又扫视一眼站在两侧的秦军骑兵。

  “与朕走走散散心。”

  李斯颔首行礼。

  等皇帝走上车驾,章邯策马号令全军,一队在前方巡视,告知沿途的村县。

  后方一队,远远策应着,中段的大队骑兵护送在皇帝车驾的两侧。

  队伍走得并不快,李斯坐在车辕上,对车驾内的皇帝说着话,余光观察着章邯的神色。

  李斯与皇帝禀报着近来的国事,章邯明显是能听到的,但章邯依旧目视前方,面无表情。

  这让李斯越发觉得章邯此人更不错了。

  要说这个章邯,确实不简单,当年的商颜山不过是个破落的村子,是他帮助公子扶苏建设起来的。

  李斯也听说过军中的传言,都说这个章邯治军严酷,动不动就会责罚将士。

  一个只会责罚人的大将军是不能得到人心的,章邯赏罚分明,这才让他建立起了一支强悍的西军。

  只有冷酷的将军,才能锻炼出强悍的士兵。

  李斯觉得正因章邯身上的这种精神,才能把蛮荒且一无所有的河西走廊建设成两个县,三座城。

  数年间,河西走廊从西戎人牧场,成了一个匈奴人不敢踏足的边塞。

  不论怎么说,章邯的功劳是很高的。

  皇帝对章邯的赏赐有所克制,李斯觉得以后的公子扶苏一定还会重用章邯,将来的章邯…其地位恐怕能与蒙恬比肩。

  有时,李斯也会有心忌惮蒙恬,北方数十万边军如何不让人忧心。

  可眼下有了章邯,李斯才觉得心中踏实了许多,至少公子的手中还有一个大将军能够制衡蒙恬。

  并不是李斯认为蒙恬会不忠,而是李斯不太相信人心。

  车驾缓缓走着,到了渭北的白渠边。

  “到哪儿了?”

  听到皇帝的话语,李斯道:“到泾阳县了。”

  “泾阳…”车驾内又传来了皇帝的话语声。

  李斯忙躬身走入车驾,帮着皇帝拉开车帘。

  放眼望去,还有民夫在寒冬天修缮着河渠,人数不多,只有十余人。

  嬴政看着远处道:“这么冷的天,还让民夫出来修渠吗?”

  李斯回道:“公子曾经说过,河渠并不是修好了就可以不管不顾,就像敬业渠,渠虽修好了,但以后的修缮与维护才是长久之计,河渠是灌溉田地的血脉,这八百里秦川就靠这些河渠灌溉田地里,维护河渠不能怠慢,臣以为此地县令做得很好。”

  嬴政闻言颔首,又道:“此地的县令是何人?”

  李斯回道:“萧何。”

  “萧何?”

  李斯又道:“萧何是楚人,原是中阳里的一个县吏,后通过考试入试,成了关中的县吏,从县丞到如今已是县令。”

  嬴政收回了目光,缓缓道:“扶苏曾说过郡县制治国家,这个国家就是一个个的县组成的,只有将县治理好了,国家才能治理好。”

  李斯点头。

  嬴政又道:“扶苏这孩子是为庶民想得多,才会说出这般感悟。”

  李斯道:“臣自稷下学宫学成,常听诸子百家之言,谈论治国之法,臣自教导公子以来,常自觉惭愧,公子好学,也常看诸子百家之言,公子喜孟子之言民为贵,亦喜荀子所言君舟民水,又倡导墨家之言兼爱。”

  “而这些,却都不是臣教给公子的,臣常有惭愧也常自省,臣却从未教过公子什么。”

  嬴政低声道:“你不用自责,扶苏这孩子自小就早慧,不论什么事,他一学就会。”

  李斯道:“是否要召见此地县令。”

  车驾缓缓而过,嬴政的目光看着村口拜倒在地的庶民,为首穿着官服的人该是此地的县令了。

  早在车驾还未到泾阳时,就有快骑送消息,告知了此地的县令。

  嬴政收回目光,道:“走吧。”

  李斯颔首,也给了章邯一个眼神。

  章邯会意,队伍继续前进。

  远方的景色还有些积雪,皇帝看着远方,李斯也看着远方,两位年过五十的人,对如今的渭北变化,真是一眼看不完。

  还记得当初的渭北不过是一片荒芜,此地应该是一片河滩,现如今铺上石子建设了栈道。

  “朕记得去年来这里,没有这座木桥。”

  李斯看了眼,道:“这是今年刚新建,泾阳县的县令上报丞相府,需要征发民夫修建桥梁,说是为了运输之便,倒是让北面的高原与泾阳的走动更多了,这个萧县令很是高明,也有临近的两个县颇为不满,但当时臣先批复了萧何的文书,三原与高陵两县只能坐看泾阳借着这座桥占据要道,往来客商都会往泾阳走一遭。”

  “就因这座桥,这泾阳看着是一天比一天更好了,公子将此桥命名云阳桥,设云阳里,建桥是萧何的想法,是公子准许的,臣批阅的文书,但给这座桥取名,以及设立云阳里这都是公子的想法。”

  听着李斯的话语,嬴政眼神中多了几分赞许。

  今天之后,皇帝肯定会记住萧何这个名字。

  队伍缓缓走过泾阳县,目光所及便是白渠,白渠几乎与郑国渠平行,位于郑国渠的南方,扩大了灌溉面积,而远方的田地阡陌连成一大片。

  如今是冬季,一眼看去是一片荒地,但若是春夏两季,这里会种满粮食。

  足可见,关中之人对粮食的渴望,因粮食对关中来说太重要了,对国家而言亦更重要。

  只有足够多的粮食,才能养活这个国家的官吏与大军,只有足够多的粮食才养得起更多的人口。

  李斯道:“以前的齐王室不看重粮食生产,是因为他们有着得天独厚的封地,他们光是吃海,就能吃一辈子,可关中与中原其他地方不同,想要养活人口只能开渠垦田。”

  换言之,李斯觉得关中仅有的就是这八百里的秦川,而这片土地最珍贵的就是从田地里长出来的粮食。

  见皇帝的目光还看着远处的田地,李斯道:“开垦白渠之后灌溉田地六千顷,若后方的田地开垦得当,也许能扩大到万顷,如今的白渠建设远远还没结束,现如今儒家是当年郑国渠的灌溉所得之半成。”

  嬴政道:“扶苏是如何治理此地的。”

  皇帝所言的治理,并不是让民种田与赋税,公子治理一地自然也不会如此简单,其中确实有很多巧思。

  李斯道:“此地农户多是中原各地的贫民,迁居而来,当白渠建设而成之后,公子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分水,编入户籍的农户按丁分水,定量分水,废除当年权贵控水之权,公子说水与田是养活万千之民的根本,谁敢动水,就是与关中之民作对,也是与国家作对。”

  “建设白渠之初,公子就定下了白渠的模样,高渠浇田,低渠排苦水,这渠水淋洗渭北白地三十万亩变膏腴,正是公子的分水之策,往后还要增设渠田市,再迁民七万户,岁收粟麦三百万石,亩产四石,可养活百万人口一年之粮。”

  当年的老秦人居于关中,常为了水打得不可开交,也因此私斗成风,上游多用一斗水,下游就少一斗水。

  因此,治水对关中而言,太重要了。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