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第四百六十五章、调粮

熊猫书库    复山河
🔊点这里听书

  “发现的太晚,时间上已经来不及了。

  如果提前觉察到永定河会决堤,我们还可以提前开挖一条泄洪渠,保障京师的安全。

  估摸着此时大水已经快到了,我们现在能做的唯有维持京中稳定,其他的只能各安天命。”

  姜书翰摇了摇头说道。

  提出问题容易,解决问题难。

  北方遭遇洪涝灾害,本身就是小概率事件。

  百八十年都不一定发生一次,遇上了就自认倒霉,根本没有任何历史可以借鉴。

  在大自然面前,人力是渺小的。

  吸取经验教训,无非是事后重修河堤,多挖泄洪渠。

  不过这些工程,基本上发挥不了作用。

  主要是间隔的时间周期太长,政策很难有延续性。

  “首辅,这未免太过残酷了!”

  户部尚书吕凌风忍不住说道。

  “你若是有意见,就拿出更好的解决方案来。”

  姜书翰冷漠的说道。

  户部打的什么主意,他最清楚不过了。

  天灾人祸,一直都是衙门平账的最佳利器。

  作为掌管天下钱粮的衙门,户部历年沉积下来的亏空一大堆。

  没人查还好,一旦掀开了盖子,他这个户部尚书就得背锅。

  现在机会送上了门,自然要趁机把隐患给消除了。

  对户部来说,不怕解决方案不靠谱,就怕什么都不干。

  可惜吕凌风运气不好,他这位清流党出身的户部尚书,遇到了浙党出身的首辅。

  两大政治派系,在朝中厮杀了近百年,自然不会给对手留面子。

  “哼!”

  冷喝一声表示不满后,吕凌风终归还是选择了闭嘴。

  骚操作可以有,但不能由自己提出来。

  不然事后追责的时候,那就成了第一责任人。

  外面雨依旧哗啦啦下个不停,同大殿上的寂静,形成了宣明的对比。

  没等百官拿出最后决断,大水已经进入京师。

  排水系统彻底丧失作用,大街小巷的水位,不断向上攀升。

  在天灾面前,没有身份贵贱。

  神圣的皇宫,也开始出现积水,并且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向上增长。

  转瞬的功夫,积水就漫过门槛,向大殿中席卷而来。

  眼睁睁看着脚下的水位上升,高高在上的官老爷们,第一次感受到了死亡的威胁。

  “首辅大人,乾元殿那边地势较高,我们过去暂避吧!”

  有更好的去处,没人想在水中泡着。

  镇东侯开口后,群臣纷纷选择附和。

  尽管大虞有外臣不得进入后宫的规矩,但皇帝都被他们拉下了马,再破坏一条规矩也不算什么。

  理由大家都想好了,事从权宜。

  反正皇帝年幼,尚未到选秀纳妃的时候,大家也无需担心冲撞后妃。

  至于永宁帝,直接被大家给无视了。

  一名被软禁的太上皇,就算心里有意见,也只能憋着。

  没让他暴毙,都是大家念在君臣之义的份儿上。

  能让百官联手赶下台的君主,数遍整个华夏历史都寥寥无几。

  其中的主角,无一不是赫赫有名的昏君。

  “好!”

  姜书翰略显迟疑的回答道。

  看似简单决断,实则标志着皇权的衰落。

  规矩这种东西,只要破坏了一次,后面就会有无数次。

  经历的次数多了,对皇权的敬畏,就会慢慢消失。

  福安元年,注定是多灾多难。

  暴雨带来的洪涝,影响的不光是顺天府,整个北方大地都迎来了暴击。

  先是陕西遭殃,接着是河南倒霉,再然后轮到河北、山东、山西等地。

  许多地方一天的降雨,都快要赶上过去一年的降雨量。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天灾,大虞朝廷表现的非常无力。

  一些要钱不要命的地方官,还不知死活的趁机敛财,全然不顾百姓的死活。

  民怨在雨中不断积累,只等一个契机就会爆发出来。

  汉水侯府。

  北方大地的悲惨遭遇,让李牧感到心有余悸。

  难怪大家相信天命之说。

  历朝历代到了王朝末年,都会遭遇一系列的天灾。

  在缺乏科学解释的时代,想不联想到天命之说都难。

  赶上天灾不断的年份,再英明的君主,也会被折腾的没脾气。

  “夫君,可是朝中局势发生变化?”

  见李牧失神,景雅晴关心的询问道。

  都护府在南洋地区攻城略地,完全可以称得上所向无敌。

  欧洲殖民帝国有心干涉,却苦于自身实力不足,需要等各自国内的决断。

  眼下能够令李牧揪心的,唯有大虞内部。

  “北方突降暴雨,多地发生洪涝灾害,京师都被淹了。

  灾情十分严重,朝廷现在麻烦了。”

  李牧平静的说道。

  天灾不是最可怕的,人祸也不是最可怕的,天灾加上人祸那就要了命。

  按照天人感应理论,前些年的天灾,可以说是永宁帝失德。

  现在换了皇帝,情况确实发生变化,前面是旱灾这次变成了洪涝。

  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落入有心人眼中,那就是大虞天命已尽的征兆。

  毕竟,小皇帝才六岁,怎么也不能把失德的锅扔给他。

  皇帝不背锅,那就轮到大臣背锅。

  朝中局势刚刚稳定,让任何一位阁老引咎辞职,都会引发新一轮的权力斗争。

  “什么,京师被淹了?”

  景雅晴大惊失色道。

  在京城生活那么多年,她也见过了不少大场面,可从未遇到过水淹京师。

  京中有她的亲人、朋友,还有儿时美好的回忆。

  突然遭遇洪涝,想不慌都不行。

  “夫人放心,大水没有持续多久就退了。

  主要是财产损失比较大,京中人员伤亡并不多。

  死伤多集中在民间,公侯府邸受到的影响不大。”

  李牧故作淡定的解释道。

  伤亡不大,那是官方给出的数据。

  真实情况,肯定要严重的多。

  按照大虞官僚的作风,统计伤亡损失的时候,肯定不可能挨家挨户去走访调查。

  真要是全面统计,没有十天半个月,根本无法完成。

  预估出来的数据,底层百姓的死伤,搞不好就直接被无视了。

  尤其是外来流民,因为户籍不在京中,地方衙门根本不会把他们纳入统计范畴。

  “人员伤亡不大就好,钱财乃身外之物,损失也就损失了。”

  景雅晴心有余悸的说道。

  不过这些话,李牧并不认同。

  对豪门大族来说,钱财只是一组冰冷的数据。

  损失再多,都不会影响大家的日常生活。

  可对底层百姓来说,很多时候钱比命重要。

  命丢了死自己一个,好不容易积攒的钱没了,全家都得饿死。

  “嗯!”

  “管家,传本侯的命令,额外从民间征调一百条大船去北方接人。

  特批一百万石粮食给船队,允许他们运到北方出售。

  交易所得的利润,作为接下来一年时间里,替都护府运送移民的报酬。”

  李牧想了想之后下令道。

  大灾之年,正是吸纳移民的最佳时机。

  多带一个过来,就多挽救了一条生命。

  尽管这年头移民死亡率居高不下,那也比原地饿死的强。

  遭遇了巨变,北方的物价,肯定飙升到了天上去。

  不光底层百姓承受不起,估摸着连一些小商贩,也会濒临破产。

  最大的问题不是物价高,而是有钱也买不到东西。

  洪水过境,地主老爷们的粮仓,也会受影响。

  此时运粮去北方,无疑是雪中送炭。

  唯一不高兴的,估摸着只有漕运产业链上的既得利益集团。

  不过以李牧现在的身份地位,根本不需要在意这些人的想法。

  事实上,想要妥协都不行。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都护府的造船技术,取得了长足发展。

  能够被李牧称为大船的,排水量都是千吨起步。

  满载的情况下,每条船都能拉上数百吨货物。

  放在海上不起眼,若是进入内河,通航就是大问题。

  京杭大运河总体通航能力还是不错的,但局部地区却无法容纳这种巨无霸。

  恰好决定通航上限的,就是这些情况特殊的局部地区。

  “夫君,放一百万石粮进入北方,怕是杯水车薪。

  要保障移民的生活,都护府现有的存粮,不宜大动。

  不过南洋各国粮食,却不在我们的计划中。

  您看能否从那边想想办法,筹集一批粮食运过去,缓解一些北方的粮食危机。”

  景雅晴略显犹豫的说道。

  安南都护府的粮食产能,虽然在逐年攀升,但架不住消耗也在增加。

  本着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原则,李牧早早制定了储粮计划。

  衙门每年收购五百万石,充当战略储备粮后,多余的粮食才允许外售。

  并且这种外售,也是衙门专营,禁止民间资本参与。

  靠着垄断交易的暴利,光出售粮食一项,每年都能赚取数百万两的巨额利润。

  今年的秋粮尚未入库,目前都护府可供出售的粮食并不多。

  “夫人提醒对,为夫险些忘了,还有南洋诸国。

  此事简单,待为夫行文一封给前线诸将,让他们就地征粮。”

  李牧笑着说道。

  在粮食不足的情况下,总得有人要饿肚子。

  南洋地区属于新占领区,尚未建立统治基础,折腾坏了也不心疼。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