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下午考试完毕后,方言就开车去了一趟研究院。
总算是见到了昨天没见到的赵锡武副院长。
“已经忍不住了来打听成绩了?”
“不过我这里可打听不到,要找岳美中教授才行。”赵锡武副院长见到方言后,就和他打趣道。
方言对着他回应道:
“我不是过来打听考试成绩的。”
方言一边说一边把自己整理好的南洋古籍目录都拿了出来。
接着交给赵锡武副院长,并说道:
“这个就是我来的目的。”
赵锡武副院长看到后,这才反应过来,这东西之前方言从香江回来就和他说过一次,当时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教授和方言花时间弄了个版本出来,用他们当地最简单的方式,在不使用任何的炮制药材情况,用手边仅有的材料来的应对各种南疆热带地区的病症。
那个东西回来后整理修正过后就交上了去,就在前段时间已经到了部队手里,下放到了南方军区。
据他所知,反响是相当的不错,那本书已经不简单是一本医疗手册,它更是被称为丛林战生存手册。
里面的经验和手法都不是一般人能知道的,好多东西都是需要参与到当地深入调查后,才弄的清楚是什么东西。
而这次方言是打算弄个针对南方地区医师的专业版本出来,参考文献是林文峰从大马带回来的华侨中医群体捐赠的古书籍。
“上次广州那个版本,部队反馈说‘救命手册’雨林里缺医少药,全靠里头的土法子应急。这次这个专业版,是打算往深了做?”赵锡武院长放下手里的目录后,对着方言问道。
方言点头:
“南方军区的同志在之前其实还有不少需求,比如热带溃疡的中药湿敷法、防疟疾的草药配伍,这些都得从古籍里找依据。”
他指了指“婆罗洲华人医案”的地方说道:“林文峰带回来的这批古籍里,有三成是清代华侨医师写的,专门讲东南亚气候下的体质调理,好多方子在南方能查找的古籍里都没记载。”
赵锡武捻着胡须沉吟:“打算怎么分工?上次广州是你牵头,这次想调哪些人?”
“想请的人就多了,多多益善嘛,最好是大家都来,哪怕是没空的教授也可以在后面帮忙审校,到时候也可以加名字上去。”方言笑着说道。
赵锡武一怔,旋即明白方言的想法。
这时候方言已经继续说道:
“我把框架拆成三部分:一是古籍原文校注,二是药理分析,三是临床适配方案,比如把‘瘴气病’对应到的疟疾、登革热,标注清楚草药的用量,最好是多几个替代方案。”
老院长指尖点在“八一献礼”四个字上:
“赶这个时间点,是想让部队再给你加把火?”
“不光是部队,”方言坦言,“今年过后,南方口岸会越来越忙,涉外诊所少不了要应对热带病症。这书早一天出来,基层医师就多一分底气。再说…”他顿了顿,“上次广州版本还是太简陋,这次用古籍打底,也算给中医正正名,咱们不光能应急,更能做深学问。”
赵锡武忽然笑了:“你这心思…”
他欲言又止,没有往下说,然后拍了一下大腿说道:
“行,我帮你去协调。不过丑话说在前头,刚考完研,岳老他们怕是要先歇两天。”
“我把初稿框架都搭好了,”方言递过另一迭纸:
“他们歇着的时候,我先把对应病症标出来,等他们上手就能直接抠古籍。”
“对了,院里能不能协调下,给参与的老教授们配两个年轻助手?抄录、核对这些杂事,别累着他们。”
赵锡武接过框架稿,见里面连参考文献的出处都标得清清楚楚,忍不住点头:
“哈哈,要我看,你这准备,比考生备考还周全。”
“助手的事我来安排,不过有个条件,成书后得给研究院留十本精装版,我要送图书馆里备着。”
方言笑着说道:
“别说十本,到时候印刷出来,您想留多少本都行。”
“这个书不光是给部队,我想着最好还是咱们人民卫生出版社来参与印刷,最好是弄彩印版本的,就和我之前的《中药炮制学》一样。”
赵锡武瞬间明白过来:
“走精品路线?”
方言点头:
“嗯,既然本意就是优化,那肯定是越精越好,就是不知道时间上来不来得及。”
赵锡武看了一眼台历,说道:
“时间还有十几天,人手多的话来得及。”
“今天下午我来联系人,明天上午你到这边来就行了。”
方言点了点头,赵锡武院长的效率还是挺高的。
就在他打算离开的时候,想起阅卷的事儿,于是问道:
“对了,他们有多少人需要参与阅卷?”
如果参与阅卷的人多了,方言还得适当的放慢一些,给他们也留着签字的机会,这本书实用性是一部分目的,但是拉拢人员也是其目的之一。
赵锡武院长说道:
“阅卷的人已经安排好了,因为你们考试分批次,所以他们也是每天都在做事儿,算起来任务其实不算太重,到时候做完了就能过来参与。”
“明白。”方言恍然,接着他对着赵锡武院长说道:
“那召集人手的事儿,就拜托您了。”
赵锡武摆了摆手:
“跟我还客气什么?你这事儿本就是给中医长脸的,院里上下都得搭把手。”
说罢他一顿,然后讲道:
“对了,还有些人,恐怕得你亲自去叫上才行?”
方言一怔,有点没反应过来。
“你那几个师父,你不得也叫上!”
方言这才反应过来,确实啊,自己那三位师父让其他人去叫,确实不太好。
于是方言赶紧和赵锡武院长告别,然后就去找陆东华,焦树德还有罗有名了。
最近的是中央卫生保健组的焦树德,他也是最年轻的一个,方言找到他说了这事儿后,提议干脆让中央卫生保健组的人员也参与进来,比如方和谦、秦伯未、王绵之、关幼波、刘弼臣、申芝塘、刘奉五(大部分都是李正吉师父,也是焦树德的朋友。)
方言当然是满口答应了。
太医院中医小队加入,算是意外之喜了。
接着方言又去找了陆东华,老爷子听到这事儿后,有些不好意思参与进来,毕竟他也帮不上忙了,不过方言本来也不是让他来帮忙的。
坚持让来他老人家参与。
老爷子沉默半晌,终于松了口:“行吧,我就去凑个热闹。不过说好了,别给我安排活儿,我就是去听听。”
方言立马应下:“您放心,茶水我都给您备好,就等您来当‘定海神针’了。”他心里清楚,老爷子不是怕添乱,是怕自己跟不上趟。
接着方言又去了一趟双桥罗老太太那边,结果没想到老太太人家暑假去老家义诊去了,一时半会儿别说回来了,联系都不好联系上。
方言也只好作罢,给师兄们说了这事儿后,就回到了家里。
时间很快到了第二天,也就是七月十六号。
今天不止是开始修书的时间,同样还是卫生部孙司长那边下发文件的时间。
“今天是第三天,按照之前的孙司长说的,今天他们就会往各地下发文件了,也不知道西北人员的名单,他列举出来了没有。”早上吃早饭的时候,老胡对着方言说道。
方言正在吃鸡蛋,他摆摆手没有回答。
老胡放下筷子,拿起桌上一个油果子说道:
“孙司长那人,我总觉得…不太牢靠。”
“西北的名单昨儿不是找借口不弄嘛?今天这么短时间他就能联系好,又或是凭空变出人来?我看别是随便搪塞两个充数,那我们可亏大了。”
方言拿起旁边的朱良春养生粥喝了一口,语气倒还沉稳:
“廖主任既然出面了,名单他肯定会给。至于人选质量…”他顿了顿,拿着筷子头无意识地在桌面敲了敲:
“还是要看具体是哪个地方、哪个所的。”
“希望他做个人,别是塞些光有资历、没真本事的来占编制,到时候省得我赶人走。”
正说着话,家里书房的电话铃突兀地响了起来。
“叮铃铃…叮铃铃…”
小老弟刚吃完准备去添饭,蹭地起身:
“我去接!”
他几步跑到隔壁,拿起听筒:“喂?哪位?”
“找方主任?三哥!电话!”小老弟捂着话筒冲方言喊道。
方言心念一动,对老胡使了个眼色,快步到了隔壁书房,接过电话:
“喂?哪位?我是方言。”
电话那头传来孙司长那标志性、带着一丝刻板严谨的官腔,即使是隔着听筒,也能想象出他此刻可能紧皱的眉头:
“方主任啊,我是孙联。”
方言回应道:
“哟,孙司长您早!”
对方没有回应问好,冷冰冰的说道:
“通知你一下,关于西北地区推荐人选的事儿,已经处理完毕了。文件马上发走,两个名额,一个来自省中研所,另一个是西安一所大学附属医院的资深研究员。具体名单和资料,后续会抄送到你单位和研究所。”
方言也没热脸贴冷屁股,立刻回应,语气换成平稳而正式:
“好的,感谢孙司长费心协调!收到名单后我会第一时间安排研究所跟进人员接收和安置手续,保证符合文件要求。”
他没问人选细节,既然孙司长说是“资深研究员”,那至少明面上的资历不会差。
至于本事如何,还得等人到了再看。
孙司长那边似乎对这个公事公办的态度还算满意,接着补充道:
“嗯,不过还是要提醒你方主任,地方单位现在编制普遍紧张,抽调核心骨干阻力确实很大。后续补偿金落实,千万不能含糊,更不能拖欠!必须严格按前天责任书里约定的条款执行!你签了字,我可是担着责任的。”最后那句加重了语气,提醒方言自己签的“卖身契”。
方言自然明白他的意思,这是给自己上压力呢,他说道:
“孙司长您放心,研究所的账目往来一向清晰,这笔款项我一定盯紧,确保按时、足额支付到位,不会给部里和地方单位添麻烦。”
对方既然是要公事公办的态度,方言正好也乐得轻松。
“那就好。文件就这样了。”孙司长似乎没有多余寒暄的意思,说完正事就准备挂电话。
“明白,辛苦您了孙司长。”方言应道。
电话刚挂断,一直竖着耳朵听的老胡已经走了过来:
“咋样?名单真给了?”
“嗯,给了。”方言简短地回答,脸上的表情没什么波澜,“两个,一个省中研所的,一个西安某附属医院的。具体是谁,等文件。”
老胡啧了一声,带着点玩味和不放心:
“孙司长亲自圈的人…希望不是那种只会论资排辈,实际本事都还给师爷的老资格吧?”
“现在说也没用,”方言倒是看得开,跟着走回到正厅桌边坐下: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就知道了。不过嘛…”他话锋一转,看向老胡,
“倒是夏总编那边那份‘倒霉蛋大合集’,更让我上心。那才是咱们的‘后备力量库’。”
听到方言的话,老胡愣了一下。
然后才反应过来,说的是原来京城本地等着回流的专家。
老胡眼睛一亮:
“对!那些人可都是憋着一股子劲想证明自己的真人才!只要品性没问题,本事绝对硬。给廖主任打个电话问问,看什么时候能定下来,到时候赶紧先联系着。”
“万一孙司长这边给的人不好使,或者不够用,我们手上还有备选,无缝衔接!不能让项目进度被几个不合格的人拖慢。”
方言点头,这正是他想的:
“没错。吃完饭我就联系廖主任。另外还得让夏总编他先把情况给那些人透个风,探探他们的口风,看看有多大回来的意愿。等我们的名单和缺口都清晰了,廖主任那边协调调动起来也更方便。”
“兵贵神速!”老胡敲了下桌子,脸上露出商人特有的果断:
“你待会儿吃了饭就给廖主任打电话,消息确认后,我马上派人去趟出版社,看看夏总编在不在,或者直接约他下午再碰个头!这种事情,宜早不宜迟。”他说着就站起身,看样子是真准备立刻行动。
方言迅速吃完饭,漱了口便起身走向书房,接着熟练地拨通了廖主任办公室的号码。
电话被接起,是廖主任秘书。
“我是方言,麻烦请廖主任听电话。”方言语气平和地说道。
“好的方主任,稍等。”对方很客气。
片刻后,廖主任那辨识度很高的口音响起:“方言这么早?”
“孙联那边有结果了?”
“是,廖主任什么都瞒不住您啊!”方言立刻切入主题:“孙司长刚给我来了电话,西北地区的两个人选定了,一个是省中研所的,一个是西安某医院附属的研究员。文件今天应该就下发。”
“哦?速度倒是不慢。”廖主任的声音里听不出什么情绪,方言听到他叮叮叮当杯子声,应该是在用勺子搅动什么,他顿了顿接着问道:
“…只定了两个?而且都是研究所和医院附属单位的?”
“对,他电话里是这么说的。”方言把孙司长提到的单位复述了一遍。
“哼,”廖主任在电话那头轻笑了一声,带着一丝了然和轻微的不满:
“他倒是会‘避重就轻’!这两个地方,一个是省直属研究所,调动起来他部里阻力最小,跟地方基层基本不牵扯;另一个是大学附属医院的研究岗位,严格说也不算地方卫生体系的‘心头肉’。跟他强调的‘地方情绪反弹大’完全是两码事。真正的基层县市、地区级中医院里的骨干尖子,他是一个没往外报啊!”
方言微微一怔,听到廖主任喝了一口东西,然后对着他说道:
“这份名单,省事是最大特点,实用性和覆盖面么,呵呵。”
方言听明白了廖主任的潜台词:
孙司长还是打了折扣,选了阻力最小、最方便操作,但很可能不是最基层最需要那份“补偿”、也不一定是方言最需要接触基层特定资源的人才类型。
这份名单,是孙司长完成“任务”的产物,而不是真正考虑项目需求的结果。
“我明白了,”方言理解地应了一声,这可太正常了。
他要是不这么做,方言才感觉不正常呢。
方言想了下问道:
“那廖主任,孙司长提过的西北几个地方有援疆任务,这个理由您这边核实了吗?”
“那个?”廖主任的回答干脆利落,带着点不经意的轻蔑:“他跟我打马虎眼呢!哪个文件规定了西北地区所有医疗资源都必须优先保障援疆?”
“有专项任务的城市需要集中力量这不假,但不是说其他地方的医疗骨干就完全动不了了。况且,给你们研究所调人难道不是国家任务?”
说完他又叹了口气:
“嗐,我给您个搞技术的说这个,让你闹心。”
然后才定了定神,说道:
“行了,这事儿你别管了,我来处理,我看上次说给他说的太轻了,他没搞懂我的态度,我让他直接给西北那边能抽调真正人才的单位发函,怎么也得再给你要两个真正符合要求的人过来,名单必须按三十个名额补齐!还真当我是没脾气了。”
方言一听就知道,领导这是生气了。
上次廖主任就说过要和上面打招呼,结果,现在孙司长虽然把事儿办了,但是办的却是一塌糊涂。
这明显是在能力范围内,在不触碰线的情况下,尽量把事情办的够烂为目标。
方言也不知道这对他来说有啥好处?
“那…孙司长那边的名单人数不就超过了?算上追加的,西北就得四个了?”方言谨慎地确认,他是想着不能让孙司长有话说。
廖主任立刻回道:
“这个不用担心,之前我给你说了嘛,他拟的名单本来就不全!根本就没覆盖到你报告里重点强调需要补充的地区和类型。”
“三十个名额一个不能少,缺什么领域、什么地方的人才,我就让他补什么领域和地方!其他原定要调动的院所名额照旧不动,他挪不动。”
“你把自己该做的做好了,这些人的协调工作他挑不出毛病来!”
听到廖主任态度如此明确且强势,让方言心头一松。
就这个态度才好呀!
接着,他顺势提出了第二件事:
“哦对了,廖主任,还有个事想向您请示下。昨天我给您打过电话,说了夏总编的事儿,当时您同意后,我和老胡还有夏总编商量了一下,把明天列举出来了,现在孙司长这边协调来的人选,在质量或者覆盖面上一时未必能完全满足我们的缺口。夏总编那边他手里有份推荐名单,都是些曾经历过磨难的‘回流专家’,像您说的,这些同志很多是憋着劲儿想证明自己、做实事的。您看什么时候可以开始联系…”
没等方言完全说完,廖主任立刻就明白了他的意图,在电话那头语气更轻松了一些,甚至带着点欣赏:
“哦!我想起来了,那些人本就是现在政策要积极照顾的对象,你们想私下搭个线,把合适的人先沟通好,最后再走正规调动程序补充进来,对吧?”
“对!”方言赶紧肯定。
“可行!这个思路很好,既不违反规定,又能灵活快速地补足关键缺口,是好事!”廖主任给予了明确支持,并直接作了指示:
“既然名单列好了,那你让夏总编尽管去联系,放开手脚去谈!让他务必挑选品德过硬、专业确实对口的。双方都确定意向后,把具体的人选和情况尽快梳理个名单报给我,我转给老李那边,让他的人来办调动手续和后续安置。”
“记住,要快!这部分人选也是重要的补充力量!”
听到这里,方言心里那块大石头彻底落了地,声音都轻快了几分:
“那太好了!太谢谢您了廖主任!真是帮我们解决大问题了!”廖主任这指示,相当于给了夏总编充分的信任和行动空间,还保证后续官方程序无缝衔接。
这也是夏总编要的。
“谢什么,”廖主任话锋一转,语气带着一丝严肃的期待:
“你把研究所的架子早点搭起来、做出成绩来,比说啥都强。”
“是,廖主任!一定不辜负您的信任和安排!”方言郑重答道。
“好了,”廖主任似乎还有其他安排:
“你们先跟夏总编定名单吧,人来了尽快磨合起来。我还得去开个会。”
“好嘞!您忙!”方言应下,听到电话那边传来忙音,才缓缓挂断。
他走出书房,对着在客厅踱步等待的老胡轻松地一笑。
“咋样?”老胡问道。
“妥了!”方言说道。
老胡眼睛一亮:
“怎么说?”
方言说道:
“西北那边,孙司长给的名单被廖主任评价为避重就轻,全是好调动的直属单位。廖主任让他必须按我们的要求再补至少两个真正来自地方基层、专业对口的人选,反正人数必须一次性凑足三十人不打折扣!”
老胡说道:
“那回流专家的事儿呢?”
方言说道:
“没问题的。”
“廖主任说让夏总编放手去干!确定人选后名单报给他,他直接转李副部长那边办手续!两线并行,这下人源问题基本稳了!”
老胡一拍大腿:“漂亮!这才叫办事!我赶紧联系夏总编!”
方言对着他说道:
“别跑了,直接打电话过去吧。”
老胡却摆摆手:
“不不,得送点东西才行!礼多人不怪嘛!”
他认真的说道:
“咱们的事儿他帮忙,得讲究讲究才行。”
请:m.badaog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