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外奇穴是指未被列入十四经系统,但具有一定的名称、固定的位置和明确的主治功能的腧穴,又称“奇穴”。
分别是,头颈部,躯干部,四肢部。
经外奇穴体系是中医辨证取穴思维的重要体现。
程老的一穴通百窍,就是在掌握这些穴位,并结合《针灸甲乙经》《奇效良方》等典籍记载,在临床中验证中得出来的手段。
方言看着那铜人问道:
“经外奇穴就多了,必须要一起按下去?”
“我来吧!”康欣说道。
方言把针灸铜人递了过去。
康欣接过之后看了看,然后取下头发上的簪子开始弄了起来。
方言发现铜人头部与躯干连接处暗藏玄机。
康欣同时按压分布于两侧肩井、头顶四神聪及足三里下方“胆囊穴“等关键节点,利用穴位间的联动机关形成“一穴通百窍”的效果。
当所有指定穴位被精准按压后,铜人颈部发出轻微“咔嗒“声。
这显然是内部榫卯结构脱扣了。
此时康欣一手托住铜人头颅,顺时针旋转半周。
铜人的人头骤然一下,被拧的分离开来。
人头分离后,铜人胸腔内露出一个狭长暗格,内衬防潮的越前和纸。
众人惊讶于这手工是如此严丝合缝,不过方言可是见过更离谱的公差间隙的,那就是家里装金剑那个匣子。
只要关上,水都进不去。
康欣从中抽出一卷泛黄的手抄本。
“呐,方大夫。”她递给了方言。
方言接过手,发现是封皮以汉字草书题写的“针道秘要”。
这是以日本特产的“越前和纸”抄录,纸张泛黄但保存完好,内衬防潮工艺,可见这铜人对里面的这一本书保护极为谨慎。
“快看看内容。”任老对着方言说道。
其他人同样迫不及待了,方言翻开书,发现里面同样是汉字。
在书的前面,作者就写好了这本书的介绍,书中前面收录日本室町时代(13361573年)的针灸残卷,融合了华夏古代《针灸甲乙经》的考据内容,以及日本“杉山流”针法的改良记录。
中间是重点记载了经外奇穴的临床应用,如头颈部“四神聪”、四肢部“胆囊穴”等未被纳入十四经系统的穴位定位与主治功效,与针灸铜人的机关设计原理相呼应。
书的后面包含江户时代针科考试制度的实践案例。
底部铭文“宽政三年针道不灭”(1791年)印证其与幕府颁布的针灸科考纲关联,涉及当时的日本针法标准化内容。
“很有学术价值啊!”任老有些眼热的说道。
康欣听到后非常高兴,目光看向方言,期待这个收礼的人给她回应。
方言看了看里面的内容,确实是既保留汉方针灸理论,又记录日本本土化改良杉山流针法对进针角度、行针手法的创新,并且残卷中或含失传的临床秘术,方言发现自己肯定是没见过。
确实有学习价值。
他点点头说道:
“确实不错。”
说罢对着康欣说道:
“康女士这个礼物我很喜欢。”
“回头我也送你一些针灸方面的书。”
“再送你一套我们医院用的银针。”
康欣听到方言这话,高兴的说道:
“好啊!好啊!”
接下来方言看了下表,然后就对着康欣说了一点注意事项,接着就准备换另外一个病人了。
康欣还是非常热情的把他们都送了出去。
这么多患者家属里面,就数她是最不着急的人了。
果然是看的病人多了,什么人都能遇到。
接下来方言他们被早就在外边等着的服务员,带到了另外一个房间门口。
敲了敲门后,开门的是一个三十出头的男子。
方言记得这个人,姓卢,叫卢子午,是南洋那边的做橡胶生意的。
而且他还和周兆琴他们家有点亲戚关系。
他应该叫老周的老婆表姑。
反正关系是有点远,不过方言记性好,对他情况还是记的很清楚的。
这种关系属于三代以外旁系血亲,在传统家族中属于较远亲缘,但南洋华人社群重视宗亲纽带,即使远亲也会互相扶持。
当时晚宴的时候,他就说过是带着自己老婆回来看病的。
方言他们进到屋里后,就看到了她老婆。
是一个长相五官还算漂亮的女人,只不过颜色有些苍白,皮肤看起来很不健康,没有光泽,呈现出一种病态的晦暗。
“方大夫,是这样的,今年年初一月份,我妻子在当地医院做了一次引产,当时没有选择住院,而是直接回到了自己家里让保姆照顾,但是没想到回家后第二天就开始持续发烧,然后我们找医生上门来治疗了一周,没有起到作用。”
“后来我们只好重新选择入院,医生当时检查过后,就给我们开了很多抗生素,还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进行治疗,但是病情没有出现好转。”
“当时我在香江那边还有个生意,于是就先去了香江,我妻子继续在医院治疗,然后我在香江两天后,收到她还没有好的消息,于是就让人把她送到了香江继续接受治疗。”
“我们在香江医院通过胸部X线检查,诊断为肺囊肿继发感染以及贫血,说是我妻子这个可能是橡胶加工职业病因为接触化学粉尘导致的,我们当时有些懵,我妻子她根本就没有去过工厂。”
他妻子说道:
“对啊,当时我就感觉医院有点不靠谱,不过他坚持,我们只好在那边治疗了。”
卢子午挠挠头,明显他老婆有些怪他。
然后他继续说道:
“接着在医院里,开始接受治疗,当时那家医院,使用了青霉素、链霉素、金霉素、氯霉素、二甲氧苯青霉素钠、强的松、维生素这些药物治疗,还进行了输液、输血等治疗措施,经过17天的治疗后,我妻子她体温仍然在39度以上,并且精神状态十分疲惫、虚弱,我就知道肯定不行了,再治疗下去指定要出问题了。”
“那可不,拿抗生素当饭吃啊!”任老直接忍不住吐槽到。
方言听到这里也是无语了。
他这会儿想起了西方作家埃弗赖姆基雄写的一篇短篇叫:《药物接力赛》,里面主人公的情况就和他老婆这状况差不多。
故事开端主人公在楼梯间左耳一阵微痒,妻子让他去看医生。
医生查看后,诊断为污垢感染,让他服用6粒青霉素片。服药后,耳痒症状消失,但腹部起了红斑,奇痒无比。
接着主人公开始找专家诊治,专家称是青霉素过敏反应,让他服用12粒金霉素药丸。
金霉素吃了过后,果然使斑点消失了,却又让他膝盖浮肿,还伴有高烧。
接着,他去看资深大夫,大夫给他开了32粒土霉素药片。
土霉素让高烧和浮肿消退,但主人公的肾脏开始出现致命疼痛。
接着主人公动弹不得,家里人找到专家,专家来到主人公床边,断定疼痛是服用土霉素的结果,于是又让护士给他打了64针金霉素,以消灭体内细菌。
然而,经过医院实验室检查,虽然体内细菌被消灭,但肌肉和神经束也遭到破坏。此时只有大剂量氯霉素才能挽救主人公的生命。
最后主人公服下大剂量氯霉素后,最终还是去世了。
直到他死后在阴间才知道,他左耳的痒痒,不过是由一只蚊子的叮咬引起的。
这篇通过看似荒诞又写实的情节,揭示了现代人治病的困惑,讽刺了现代医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种过度依赖药物、症状导向的“灭火式治疗”,忽视病因追溯,最后把人给治死的情况。
“后来我们在表姑的推荐下,和其他回国的侨商一起,到这里来找您看病。”卢子午对着方言说道。
希望他能够帮自己妻子度过难关。
方言点点头,对着卢子午的妻子说道:
“嗯,您说说现在的身体反应。”
“我先判断一下。”
卢子午老婆想了下,然后说道:
“精神不好,想睡觉,但是躺下又睡不着,身体还在发烧,膝盖没力气,吃东西吃不下去,吃下去就想吐,今天更是什么都没吃,还总是有想要呕吐的感觉。”
方言拿出纸笔开始刷刷的写起了医案,写好刚才那些记录下来的东西后,方言对着她说道:
“现在舌头吐出来看看,手也给我把下脉。”
后者当即照做。
方言看到舌淡苔白。
左右手都脉细。
然后方言摸了摸她手心和额头,发现都还是发烧的状态。
“还在用西药吗?”方言问道。
卢子午说道:
“我们出院的时候,医生开了个…二甲氧苯青霉素,让我们继续用。”
说着他拿出一盒药递到方言面前。
卢子午老婆纠正道:
“是让我们加大剂量的用,说是杀菌的,不过我感觉不靠谱没有听他的。”
二甲氧苯青霉素,又称为甲氧西林,是一种半合成青霉素类抗生素。
这种药常用于治疗多种细菌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肺炎、心内膜炎、脑膜炎、骨髓炎等,尤其是当病原菌对其他青霉素类药物耐药时,二甲氧苯青霉素可作为重要的治疗选择。
看来香江医生认为没治好是药不够重。
不过这个不良反应就厉害了,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需立即采取急救措施,一个不好就要弄死人的。
而且就算是不出现严重情况,也会造成肝肾功能损害。
一般人是不敢这么开药的。
这就是乱用抗生素啊!
方言也不知道是哪个二把刀敢这么开药,他甚至会怀疑是找的黑道诊所。
他说道:
“你没有用这个药是正确选择,它的副作用很大,一个不好能把人都治没了。”
“如果不参考之前医院的诊断,我来判断病情的话,你这个就是在小产之后,血液运行紊乱,无法分清其正常的循行路径,风寒之邪向下侵袭身体,由原本的身体损伤逐渐发展成为痨病。”
“只不过时间拖的有点久,而且治疗把本来内分泌搞的更乱了,所以才一直没好。”
“现在调理过来,就采用温通经络、祛除瘀血的方法来进行治疗应该就可以好转。”
今天冇了,明天请早。
老凤努力码明天的去了。
请:m.badaog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