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第144章 还于旧都

熊猫书库    三国:王业不偏安
🔊点这里听书

第144章还于旧都  五月十四日凌晨。

  魏军溃军退至下邽。

  汉军追兵一刻不停。

  十五日凌晨,至郑县。

  城中粮草军械,被率先至此的魏军轻骑付之一炬,而城中豪强百姓又在魏军撤走后,对府库的粮草军械进行了抢救。

  当赵云、魏延两位汉军大将拥天子龙纛统大众至此,郑县百姓箪食壶浆出迎,并将府库中抢救下来的粮草两万余石尽数奉上。

  赵云遂点出五百甲士入据,余者过城不入,继续追击,不让魏军溃卒得片刻喘息。

  五月十六凌晨。

  汉军追至华阴。

  城中百姓再度夹道相迎。

  司马懿留敢死十余,潜伏在鱼龙混杂的出迎人群中,欲刺杀赵云、魏延二将。

  被赵云识破,尽诛。

  汉军继续追击不停。

  五月十六日夜。

  连逃三日的司马懿,终于率荆豫残军六千余人,虎豹骑、并州骑四千余骑回到潼关。

  而潼关外,连追魏军三日,人不卸甲,马不释鞍三日的赵云、魏延二将不再逡巡,统大众西归。

  三日之间,大小二十余战,斩俘九千余人,获甲胄刀兵,强弓角弩四万余具,可谓大胜。

  回到潼关三十里外的华阴,留右中郎将宗预,破虏校尉冯虎,共统精锐甲士六千戍守。

  杨条之子杨素,统一千羌骑于潼关、华阴间巡守监视。

  赵云派出使者,各率轻骑百人,奔往渭水以北的左冯翊。

  接收未经战火,也从未有曹魏重兵戍守的临晋、重泉、频阳、万年、下邽五县。

  五月十七。

  赵云、魏延统大众至华阴。

  诸县归附的消息接连传来。

  天子的任命旨意也同时抵达。

  各县令、长、丞、尉的人选皆已拟好。

  除县令、县长多是随天子、丞相北伐的文官担任外,县丞、县尉、县吏,大多由早在决战前便已遣族人诣营归顺的豪强大家所任。

  唯独左冯翊重镇临晋,由于背靠北洛水,东临大河蒲坂津,成为了关中抵抗河东寇略的最前线,天子下达了特殊的任命。

  先是钦点魏延长子魏昌为左冯翊都尉,暂统军二千守之,再出侍郎陈祗领临晋令,出侍中郭攸之领左冯翊太守。

  魏昌即刻领军赴守,而陈祗、郭攸之二人,将在随天子还于旧都,祭天告祖之礼已毕后再行赴任。

  魏昌留守临晋可以理解。

  一是魏军如今大败,短时间内连防守都成了问题,绝无可能组织出人马从河东发动进攻。

  否则的话司马懿也不会直接放弃直面魏国蒲坂、潼关两座边防重镇的临晋、华阴二县。

  而魏昌从一名别部司马升为佩银印青绶的二千石都尉,在直面魏军的重镇临晋独当一面,

  既是给魏昌在事实上并不如何危险的前线一个锻炼的机会,也是给镇北将军一个善意的交代了。

  毕竟,军中二号人物赵云的长子是持节护羌校尉,次子是护卫天子的龙骧中郎,魏延作为三号人物,儿子还是一名别部司马,未免有些厚此薄彼过甚。

  但魏昌的任命可以理解,侍郎陈祗出为临晋令,侍中郭攸之出为左冯翊太守的任命就颇有些让人寻味了。

  一般而言,侍郎身为天子近臣,外放为官,当领一郡二千石太守,若三年任上大治有功,再迁至更为核心的地方,诸如成都、汉中,再当一任二千石,任上再有功大治,便等着被拜为侍中了。

  而侍中作为“副宰”,本就辅佐天子定计决策,治理天下,一旦外放为官,按惯例便是持节而出,代天子巡狩四方。

  如今侍郎、侍中,一人出为千石县令,一人出为两千石太守,教乍一看到天子旨意的众人还以为,这两位天子近臣是不是在陛下身边做了什么冒犯之事,否则何以被贬?

  可一想又觉得不对,天子把直面魏军的边境重镇交给这两位近臣,又如何能谈得上是真正的贬官?

  实在古怪。

  但不论如何古怪,天子旨意既已降下,统兵在外的赵云、魏延二将也无须多想,只按照旨意,当即点出三四千人马分别往各县戍守。

  临晋就在华阴正北三十里,魏昌率先领二千部曲押着一月粮草,自渭水入北洛水,往临晋赴任去了。

  只是不知其人在何处受了伤,走路与骑马姿势都很有些奇怪,像是被流矢射中了臀腿。

  其父既无好语,更不相送。

  镇北将军手下诸将皆疑,毕竟平日里,这位镇北将军对自己长子可是宝贝得很,如今又升职赴任,按理不该不送。

  待魏昌消失在视线当中,被魏昌称作叔伯的诸将校、司马,才撺掇亲军督魏豪去问镇北。

  待亲军督回来才知。

  原来魏昌不欲错过跟天子圣驾一起还于旧都这个注定要载于史册的历史性时刻,跑到镇北将军跟前央求镇北将军跟天子求个情,待一起还于旧都后再赴任不迟。

  镇北将军不允。

  先是将其子痛骂一顿,说什么倘若从征之人都像你这样,吵嚷着要随天子圣驾一起还于旧都,那这刚刚打下来的关中还要不要了?那这天下还要不要了?

  其子不听,竟还顶嘴。

  大意是你这镇北将军有幸跟天子一起还于旧都,当然这么说,要是天子降旨让你代宗预、冯虎二将留守华阴,或者替我留守临晋,我看你是何作想。

  镇北将军是何作想?

  当场请魏昌吃了一顿竹笋炒肉。

  所以其人适才姿势才如此古怪。

  与此同日,五月十七。

  王师奏凯,龙纛西归。

  待魏昌入据临晋的消息传来,已是第二日。

  五月十八。

  赵云、魏延大军夜宿鸿门。

  骊山台地的大火,到今日已烧了五天五夜,早已蔓延到了骊山之上。

  鸿门距起火点新丰几乎二十里,可知这场大火威势如何。

  极目远眺,骊山北麓距台地最近处已是焦黑一片,昔日郁郁葱葱的森林,此刻已化作万千焦木,枯枝如戟直指天空。

  绵延数十里望不见头尾的大火,今日仍未爬至骊山最高峰,但是想来也快了。

  随先帝打过新野之战,打过赤壁之战,又打过夷陵之战的老革,带着缅怀之情,给年轻的小革们讲起了陈年旧事。

  五月十九。

  赵云、魏延、吴班、陈式、邓芝、张翼、孟琰、爨习诸将,统兵四万自鸿门拔军西归。

  一直留在新丰料理战场后事,抚恤伤残的大汉天子,早知大军会于今日抵达新丰,本欲命人于十里外筑坛迎凯旋之师,却被费祎、郭攸之等臣僚劝阻不必。

  大意是什么陛下亲秉六师,临阵讨贼,故此决战之胜,关中之定,克复西京之功,还于旧都之业,皆乃天威所被,圣略所及。

  赵镇东,魏镇北,至余下诸将,幸承天威而建功立勋,岂敢当陛下郊迎之礼?

  愿陛下存天子之重,于城外设坛受捷足矣。

  刘禅思索再三,最后仍命费祎、郭攸之等人备好犒军牛酒,在城外十里筑坛相迎。

  上午。

  新丰城东十里。

  日头刚升,不算毒辣。

  全副披挂,负弓扶剑的大汉天子在夯土高台上面东而立,静候大军旋师。

  不多时,赵云、魏延二将所领两面先帝龙纛越来越近,至百余步外停了下来。

  旌旗猎猎,甲光鳞鳞。

  刘禅迈步走下高台,环于高台四周的龙骧郎卫在前开道,属于大汉天子的金吾纛旓紧随天子之后,迎着两面先帝旧纛而前。

  一众汉家臣属跟上。

  距两面先帝龙纛二十余步。

  天子龙纛停下,众臣亦停。

  片刻之后,却见那位顶盔掼甲,身披绛袍的大汉天子突然加快了脚步,弃下龙纛与诸臣昂扬而进,脚步铿锵。

  而赵云、魏延、吴班、陈式诸将见此情状,哪里真能让这位天子亲自行至他们跟前?

  在赵云、魏延二将的带领下,数十将校一个个急步前趋,行至天子跟前大礼参拜。

  赵云率先作声:“臣等幸承陛下天威而建此功勋,实不敢当陛下郊迎之礼!”

  魏延当即附和。

  诸将校亦随之附声。

  俯首之间,天子亲临战阵,万军环护的姿态再度浮现眼前,所有人都明白,纵使桀骜如魏延,面对这位有无上军功傍身的天子,也须得存些敬服之心了。

  而一旦连魏延这样桀骜不逊之将都归心诚服,其他各方面皆不如魏延之人,又如何敢在这位天子面前不谨小慎微,战战兢兢?

  这位天子做到了先帝没有做到的事,合该如此。

  沉默片刻,天子出声:

  “倘无先帝为朕奠定基业,倘无诸位将军为朕指麾万军,倘无将士于万军阵中抛头颅洒热血,朕以一夫之力,安得此胜?

  “如今关中大定,我大汉尽复关西之土,再现太祖高帝还定三秦,虎视关东之盛势,愿与诸君同心戮力,共襄汉业!”

  “敢为陛下死命!”赵云应声。

  “敢为陛下死命!”魏延跟上。

  诸将亦随其后。

  天子赐诸将牛酒。

  魏延饮罢率先奋声高呼:

  “大汉万胜!”

  “陛下万胜!”

  诸将紧随其后。

  不多时,数万大军高呼万胜之声响彻骊山,激荡渭水。

  五月二十。

  天子自新丰拔军。

  五月廿一,至长安。

  长安城北。

  渭水之滨。

  一座高大的圜丘立于南畔。

  杨戏早已备好祭天告祖之物。

  只见天子头戴十二旒冠冕,身被十二章衮服,革带玉钩在腰,赤舄絇屦在足,穆穆有天子仪容。

  这是天子祭祀宗庙时所着法服,所谓肩挑日月,背负星辰,非隆重之至则不衣。

  天子上前,焚香以告:

  “维建兴六年五月辛卯,大汉皇帝臣禅,敢以玄牡昭告于皇天上帝、后土神祇。

  “并祭太祖高皇帝、世祖光武皇帝、皇考昭烈皇帝之灵。

  “汉有天下,历数无疆。曩者王莽篡盗,神器蒙尘,世祖皇帝奋雷霆之威,诛戮奸凶,再造乾坤,社稷复存。

  “今曹氏效尤,肆行篡逆,湮灭汉室,窃据神器,僭称尊号,荼毒生灵。

  “皇考昭烈乃嗣武二祖,龚行天罚,誓清寰宇,重光汉室,惜天不假年,大业未竟而中道崩殂。

  “臣以菲薄之资,幼渺之躬,冲龄继统,嗣守鸿基,夙夜忧叹,恐堕先业,乃潜忍五载,韬光养晦,秣马厉兵,终得天时。

  “于是奋虎贲之师,扬金吾之纛,鼓震祁山,三郡响应;渭水鏖兵,魏贼溃奔。

  “赖宰辅忠勤,运筹帷幄,将士用命,三军效死,关中底定,终克长安,复我旧都,汉祚重光。

  “此勋业之成,非唯人谋勇力,亦乃太祖之灵佑,世祖之德庇,皇考之烈志,并皇天佑汉,降以威灵。

  “臣北临渭水,东望洛阳而誓:

  “愿以长安为始,继太祖之鸿基,扬世祖之威德,承皇考之遗烈,内修政理,外抚四夷,翦灭国贼,归化黎元!

  “今告捷太庙,犒赏六军。更乞皇天垂象,祖宗降灵,俟克复中原之日,当再筑坛祭天!

  “伏维尚飨!”

  祭礼已毕,一身衮冕法服的大汉天子,在数百文武的簇拥下,行至宏伟的长安城下。

  两旧一新三面龙纛立于东门。

  天子在门前驻足片刻,随即踏步前出。

  入得其中,古朴的气息迎面扑来。

  ——“当!”

  一声嘹亮清脆的钟声,此刻于长安上空回荡。

  刘禅仰头循声望去,当目光触及那顶悬于百尺钟楼上,由孝武皇帝所铸的青铜巨钟时,忽然一愣。

  如果他记得不错,他自成都皇宫榻上醒来那日,是二月廿一,而今日是五月廿一,刚好三月。

  (本章完)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