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第八百四十七章 返回洛阳

熊猫书库    隋朝的棋局
🔊点这里听书

  萧夏结束了为期十五天的考察,他乘坐的船队开始返回洛阳。

  船舱内,萧夏翻看着萧瑀写的报告,他沉思片刻,提笔在旁边批注了一句,‘既然只冶炼,就不宜再为矿户。’

  萧夏放下笔,负手走到窗前,久久望着窗外的黄河。

  矿户这个称呼是今天才出现的,萧夏以前很抵制户籍分类,所以他要求废除分类,一律视为平民。

  但随着治国不断深入,萧夏才渐渐意识到自己从前的目光还是比较狭隘,户籍分类并不是哪个皇帝头脑一热,拍脑袋决定,它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而自己把它废除,才是真正头脑发热,拍脑袋决定。

  没有户籍分类,很多事情就没有人干,就像采矿,战俘三年期满后,纷纷回家了,矿山一下子没有人了。

  没人原意去采矿,苦累不说,还危险,钱挣得也不多。

  好容易找了一批人,结果不到两个月就跑光了,最后只能提高工钱来留人,可就算提高工钱,很多人也只打算干几年就走,好容易培养出了技术骨干,转身就走了。

  去海外也是一样,之前的龟龙岛,攒了一千多户人家,结果现在只剩下两百户不到,都跑回大陆了。

  边疆也是一样,之前迁徙了两万户去河湟,这才一年不到,已经跑掉三成了,都回来了。

  所以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冲突,作为统治者,不考虑国家利益,只考虑个人的公平自由,那就是个不折不扣蠢货,完全不合格的统治者。

  所以叫慈不掌兵,义不经商,道理是一样,要保证国家利益,都必须牺牲一部分人的个人利益。

  就必须在户籍下进行分类管理,边疆户不允许回中原,海外户不允许回大陆,哪怕是后世也是一样的政策。

  矿户就必须世代采矿,军户就必须世代当兵,匠户就需要世代为工匠。

  当然,萧夏的户籍分类是从国家利益出发,和历朝历代的户籍分类又不一样。

  萧夏取消了奴籍、乐籍、商籍、贱籍,这些和国家利益无关,到目前为止,萧夏只批准了边疆户、海外户、军户、匠户和矿户五类特殊户籍,当然,以后可能还会增加别的特殊户籍。

  想到这,萧夏回来又在萧瑀的报告中又加了一句,‘三万户从事冶炼,可编为匠户。’

  五天后,船队抵达了洛阳,萧夏又回到皇宫。

  休息两天后,萧夏重新回到了御书房,坐在御案前翻阅这段时间的报纸。

  这时,萧夏被一条头版头条新闻吸引住了,大隋锡兰藩国大败天竺船队。

  他看了看日期,是十天前的报纸。

  萧夏连忙拉了一下绳子,外面响起铃声,片刻,褚遂良走了进来。

  萧夏吩咐他道:“速去把刘相国请来!”

  话音刚落,外面传来侍从的禀报,“刘相国求见陛下!”

  萧夏笑着摆摆手,“请他进来!”

  很快,刘文静快步走了进来,躬身行礼道:“参见陛下!”

  “好久不见,刘相国请坐!”

  刘文静坐下,取出一封文书道:“今年科举已经结束,这是按照陛下要求确定的前三名和后二十名,请陛下过目!”

  前十名的水平都差不多,点谁为状元、榜眼和探花,其实就是一种政治要求。

  状元王莒,这是太原王家子弟,去年河东世家只有一人考中第八名,所以这次状元就给河东世家。

  榜眼元修良,元敏的儿子,才华横溢,这次榜眼给元家,也是对元家的一种褒奖。

  隋军夺取关中后,元家并没有要求恢复庄园,还把剩下的七座庄园全部捐给朝廷,开始转行造船、办船校、进行海外贸易。

  在元家的带动下,关陇世家们也纷纷放弃土地,进军工商,而且废奴令,元家也是第一批全面废奴的世家。

  点元家子弟为榜眼,也是一种褒奖。

  第三名探花叫马周,博陵郡茌平县人,出身寒门,这当然也是萧夏的要求,前十名中必须有三名寒门子弟,只是没想第三名探花居然是寒门子弟,不过是马周就不足为奇了,马周可是唐初相国。

  “不错,完全符合朕的要求。”

  萧夏当即在文书上批了一个准字,这次科举才最终圆满结局。

  萧夏见刘文静还有几分奏折,便抢先道:“朕刚才看报,居然报到了锡兰国的事情,那边有消息了吗?”

  刘文静点点头笑道:“李建成派使者回国,半个月前刚到,也是为了感谢陛下的支持。”

  “锡兰国情况如何?报上只说战胜天竺,没有说细节,你给朕说说!”

  “当时形势惊险!”

  刘文静笑道:“柴绍带援军一月初抵达锡兰,正好遇到潘地亚王朝和朱罗王朝的联合水军入侵,几百艘大船,近十万大军,结果我们的两千水军没有上岸,直接用箭雷横扫对方,除了两艘大船逃走,其他几百艘大船全部被击沉,十万敌军全部葬身海底,创造两千全歼十万的辉煌战绩,很快,潘地亚王朝就派人来求和,并把锡兰国的僧伽罗王全家送回来。”

  “李建成可有信件?”

  “有!就在陛下桌案上。”

  萧夏连忙翻找,还真找到了李建成的信,他看了看信,李建成除了效忠、感谢的话外,还恳请把箭雷的技术传授给锡兰国。

  这个要求怎么可能呢?这可是大隋最顶级的军事机密,莫说出海,就连出洛阳都不可能,最多再给他们两千支箭雷。

  这时萧夏心中忽然一动,这个时候王玄策在哪里?

  萧夏提笔写下王玄策三个字,问刘文静道:“这个人相国听说过吗?”

  刘文静点点头,“有这个人,应该是两百四十几名,洛阳人。”

  刘文静显然误会了,他以为天子问此人科举如何?

  萧夏点点头,“把此人安排在秘书监为秘书郎。”

  “微臣明白了。”

  刘文静点头答应,又道:“另外想和陛下商量一下,能否把科举改为两年一届,一年一次时间太紧张,而且我们没有那么多空缺职务,改为两年一次,朝廷安排会更从容。”

  萧夏倒也不反对,改为两年一次影响不大,中间一年考乡试,倒有利于稳固乡试。

  “你们政事堂商量一下,如果大家都赞成,朕也没有意见,可以改为两年一次。”

  刘文静大喜,连忙欠身道:“多谢陛下体谅!”

  “还有别的事情吗?”

  刘文静连忙道:“昨天下午收到了李靖的消息,还没有来得及向陛下禀报。”

  一个罗士信的出征倭国,一个李靖的出征安西,都是萧夏最关心之事,只是距离太远,要一两个月才能得到消息。

  萧夏大喜,连忙问道:“战报如何?”

  “回禀陛下,李尚书一路披靡,连战连胜已经建立了伊吾郡、高昌郡和北庭郡,又夺取了伊丽河谷和碎叶,西突厥被迫远遁,李尚书又建立了热海郡,他推荐贾务本出任热海郡刺史。”

  萧夏简直喜出望外,居然夺取了碎叶和热海,提前两年完成了他的计划,李靖没有辜负自己的期望啊!

  萧夏忽然一怔,贾务本不是秦琼的副将吗?怎么也出现碎叶,难道秦琼也去碎叶了?

  本书写过两百万字,终于到尾声了,再写下去就是第二本《藏国》,也没有什么意思了。

  一开始就知道这本扑了,但没有太监,也没有烂尾,老高为了老读者咬牙把它写完,真心不容易。

  新书已经攒了六七万字的稿,也不想攒得太多,攒稿太多发现问题不好改。

  新书也是这个月开始发书,我和编辑商量一下时间,再通知大家。

  新书《虎臣》,从锦帆贼到江表虎枭。

  写甘宁的,甘宁是老高玩三国志四最喜欢的角色,一个甘宁、一个赵云、一个太史慈、一个马超,是老高的最爱。

  请大家看看老高写的甘宁如何?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