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是下午一点半,就是说《活着》已开始发售半天了。具体售出了多少册,暂且没完整的统计。
第一批冤种…哦不对,是读者,已新鲜出炉。
“哈哈哈哈,好开心哦,治愈哦,彻底把我想要摆烂的心情治好了,推荐大家都来看,好了天台有点晒,我先下去冷静一下。”
“#ǎ#×Ⅱ…这就是你说的激励我们大学生?如果是因为我减肥期偷吃火锅、烧烤、小龙虾、肯德基请让体重秤来惩罚我,而不是让我看这本书。”
“《活着》是一本让你明白,活着是最大的痛苦,也是最大力量的书。我得去看看网文缓缓心情。”
“我不喜欢,苦根的死亡太刻意了。我先说我不喜欢,不是因为就太悲,只是我不喜欢刻意的悲剧。黑发人送白发人,白发人送黑发人,白发人送白发人是福贵的一生,结局没必要再让白发人送走黑发人(孙子苦根)。”
等等。
第一批读者反应有点大,太过于真情实,李古圆就觉得有些夸张了。
比如这个叫挈瓶之知的网友,“苦根是吃豆子撑死的,这孩子不是嘴馋,是我家太穷,村里谁家的孩子都过得比苦根好,就是豆子,苦根也是难得能吃上。我是老昏了头,给苦根煮了这么多豆子,我老得又笨又蠢,害死了苦根…卧槽你敢不敢再夸张一点,卧槽就快结局了还要让福贵背上这么一桩害死自己亲人的罪过?老贼拿命来!我给你说,我是医生,这苦根是典型的疾病死亡,书里面写的发热以及头晕,还有嘴唇发青发紫。况且苦根这么懂事,和他妈妈凤霞一样懂事的孩子,好东西都会留给外公,怎么可能把自己撑死?!听我的福贵,你没有害死你的外孙!!”
“夸张了,其实那个时代,大饥荒的时代,以我的了解,撑死和饿死可能性都很大。我更倾向是饿死的,因为这就是福贵的命。”李古圆心里这样想着,不过他不会在互联网上发表自己观点,日常习惯是寻找和自己观点一致的网友,然后点赞。
严格来说,李古圆所看到的所认为是激动的言论,其实也很控制了。
因为——还记得抖音的活动吗?
抖音的读者分享,那才真是激动异常!
比如某个发布两小时点赞就超过五万的视频,那是个女生,好像是憋着坏,努力推荐,什么“墙裂推荐,这本书不看你后悔一辈子”,还有“比起其他写这个背景时代的作品,活着最大的好处就是你永远不要担心主角的生命安全,哪怕他上战场!”…
但推荐时,估计是想起剧情,眼泪汪汪,边忍着哭边夸,有种机关算尽又算计不明白的感觉。
这强忍泪水的模样,让人忍不住发笑。和那吃黑蒜的女主播边想吐边说好吃是一个类型,都能让人发笑。
当下互联网时代,走红的方法太多。
大多数用户都是发视频谴责,还有人发布自己书是湿漉漉的,内心是已老实,求顾陆放过。
抖音嘛,肯定就不乏另一个人群,擦边博主!比如…不推荐擦边博主了,以免营养不足。
TA们,拿着《活着》,男的借读书露胸,女的把书放腿上。怎么说呢,活着是真的红,因为热度都招来擦边主播了。
第一批看书的也不光只有读者,肯定也有业内人士,毕竟顾陆在国内虽然没获得什么文学奖项,但知名度是一点也不低。
十年前余心姚是国内第一文学评论家,十年后余心姚仍旧是,只不过他发言变少了。
但是《活着》的评价,余心姚是第一时间站出来分享了自己的读书感受。
[很高兴能够看到顾陆认真的撰写一部长篇严肃文学,他在人民文学上发布的短篇,能够展现他的文学功底。
顾陆这次用的笔锋是公正而善良的。…]
有时看文学评论家的评价,就真的很无助。不少人瞧见这一幕,很想按住余心姚的脑袋,让他好好看看书籍内容。
但余心姚觉得自己评价很合理。
公正好理解,因为文笔就很冷酷,没有刻意渲染悲剧场景。
如同大庆的死亡,没描写尸体是什么样子,只是写福贵背着大庆尸体,感受到大庆脸贴在自己脖子上是湿湿的。
仅此就能让读者联想,大庆被活活抽血抽死,是不是很疼啊,死前是不是害怕得哭了?还是想爸爸哭了…
难怪,很多作家追求冷酷的笔调,因为只有够冷酷,描述才够客观,才更能引起读者的联想。
[为何开篇要以收集乡间民歌的人,碰到福贵,并且听其讲述自身故事为伊始?
民歌是民间经过数十年上百年流传下来的号子小调,链接古今,借由这个视角,就展现出了福贵的身份“连接时代的工具人”。
所以福贵的命运一定是展现时代的工具,什么时代?内战、3反5反、大y进、文阁。
这些时代的共同点是什么?一粒尘土就是大山。所以福贵的一生是犹如神话悲剧的命中注定,不可违抗。
在旁观者“民歌收集人”的视角里不断被环境煎熬着,因为福贵代表的是这些灾难时代的普通人所面临的生活。
每一个时代,福贵所失去的亲人也是时代所带来难以避免的伤害。
“少年爱游荡,中年想掘藏,老来做和尚”收集人哼着这个言语离开,作家顾陆本可以把福贵也写死,甚至很多读者认为福贵死亡才正常。
但这就是顾陆善良的对方,也是他给予大学生的激励。他给予工具人福贵最珍贵的事物——活着的意志。
也是顾陆唯一从头到尾,没被夺走的事物。
人生窄若手掌又宽若大地。
活着是中文语境中,最有力量的词汇。]
按照余心姚的说法,好像又说得没错,好像的的确确如此。福贵最后收养了一头老牛陪伴自己,至死都没丧失生的希望。
可…这不对吧。
这评价引起了更广泛的讨论。